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我的新闻理想在这里放飞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丁法章     编辑:徐婉青     2019-05-18 09:58 | |

  我已年近八旬,将成耄耋老人。回首过往,在我六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江西的一段新闻实践,既是我从事报纸工作的起始,也是我开始放飞新闻理想的地方,称得上是我青春岁月的一块宝地、福地。

  我是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1966届毕业生。由于“文革”毕业分配被整整推迟了两年。为了从事我所钟爱的新闻事业,1968年7月,我告别了熟悉的上海和家人,只身来到江西宜春《赣中报》报到。在我之前,《赣中报》同仁中还没有一位新闻专业出身的,因而对我特别器重。我乘坐的列车于深夜途经宜春站时,竟然是报社一把手亲自接站,并安排我和他同住一室,对我嘘寒问暖,亲如兄弟。由于我年富力强,加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到报社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采编工作中去,报社对我也特别放手,提供各种实践机会。那当儿,我出门当记者写报道,在家做编辑编版面,有时还要配评论,常常白天黑夜连轴转。面对自己的工作成果,不时听闻同仁们的赞许之声,我苦中有乐,无怨无悔。未过多久,报社领导安排我到总编办公室,参与每天的版面编排和签发大样工作。我的工作得到领导和同仁们的充分肯定,报社党支部大会全票通过我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68年年底,江西省委为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决定停办所有地区一级报纸,并从各报抽调三位业务骨干充实《江西日报》。这样,我作为《赣中报》的三个幸运儿之一,奉调来到《江西日报》工作。从地市报到省委机关报,无疑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庆幸自己从此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与磨砺。事实也正是这样。面对江西这块革命老根据地,新闻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我如鱼得水,长年累月奔波在崇山峻岭、阡陌良田。这是一块饱含红色基因的土地,老区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宏伟业绩和精神风貌,是一个新闻富矿,这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素材。

  短短五年,江西八十多个县,我的足迹遍布三分之二,有50余县之多。其间,我学习运用新闻的十八般武艺,采写了不少有激情、有温度、接地气的新闻作品,如果用诗的语言来表述的话,就是弹奏出了不少反映时代脉动、扣响人们心弦的华彩乐章。值得一提的是,报社领导从总编辑朱俊、范力到寇育彬,到军代表李棠、蔡小鹏、桑子先等,对我特别关照,经常带领我蹲点调研,采写重大典型。通过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曾记得1969年7、8月份,我随报社党委副书记吕忠阳同志到婺源蹲点调研,足有一月之久。我俩同吃同住同采访。在婺源茶场,通过个别访谈和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我们发掘出了这个通过思想教育,改革体制机制,改善生产关系,促进多业并举、五业兴旺的先进典型,并写成调查报告。在思口人民公社,正值夏收夏种大忙期间,通过深入采访,我们总结了该公社班子成员坚持“抓革命,促生产”,越忙越注意讲政治,从而获得革命和生产双促进的成功经验,并在报纸显著版面予以报道。在采写过程中,忠阳书记的新闻敏感和政治素养,特别是他提炼新闻主题的眼力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水有源,树有根。我之所以能有今天,能先后出任几家报纸的总编辑工作,获颁国务院突出贡献证书,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新闻论文屡获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一、二等奖,成为上海作协理事和中国作协会员……这一切,无疑与我参加新闻工作初期在江西的这一段实践锻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感恩江西,感恩《江西日报》。在母报70华诞之际,我祝她越办越好,魅力永存!(丁法章)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