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十日谈|我的“观影史”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陆海光     编辑:钱卫     2019-06-18 17:48 | |

  我们这代人儿时最大的精神享受就是看电影,一大批电影影响和熏陶了我们这代人的思想。

  看电影,大概是我们这代人儿时最大的精神享受。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在哪儿看过哪部电影。1954年,我家从大光明电影院背后的凤阳路搬到了长宁区天山新村。那时,天山新村是新建的工人新村,处于“郊野”的位置。从我家新居南窗望出去,依次是狭窄的茅台路、一幢民国建筑风格的小学,田野,再就是空四军的探照灯部队营地。晚上,部队营地会有一道道光束射向天空。我问父亲,是照亮星星吗?曾在电厂工作过的父亲说,是防止台湾派飞机来轰炸杨树浦发电厂。

  那时,探照灯部队在星期日常会在营地篮球场上放映露天电影,且免费对周边居民开放。谁看到部队贴出放映消息,邻居们还会互相告知。那时,三哥常带着我前去观看。记得我6岁那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宋景诗》,那时还不懂什么叫农民起义,只是看热闹。以后又在那部队陆续看了《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影片。

  进入天山二小后,学校有个很大的礼堂,寒暑假经常放映电影,对外出售电影票,票价仅1角钱一张。那时,新片老片都按排片表放映。记得进入小学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海魂》,被赵丹和王丹凤主演的故事所感染,赵丹在《乌鸦与麻雀》中穿着美国夹克,活灵活现地演萧老板,又使我喜爱上了赵丹主演的电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电影界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老百姓不仅能看得起电影,而且放映点除了电影院外,在中学操场,大学礼堂,甚至游泳池在冬天淡季时,盖上盖板,拉块银幕也能放映,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观赏电影的精神需求。记得《虎穴追踪》是在离我家不远的华东纺织工学院(现在的东华大学)礼堂观看的;谢晋导演的喜剧片《大李小李和老李》就是1962年春节期间在天山游泳池观看的。

  五六十年代,上影、长影、八一电影制片厂确实也拍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故事性极强的优秀电影,如《永不消逝的电波》《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甲午风云》《林则徐》等等,影响和熏陶了我们这代人的思想。

  遗憾的是,那时很少有国外优秀影片在影院播映,记得为了看一部美国影片《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我和几个邻居小伙伴是沿着天山路步行8站路去北新泾电影院观看的。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借着哥哥在电影厂工作的光,常能有票去处在狭窄的宁波路上、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新光电影院观摩国外优秀资料片。当时上海人都以能进入新光电影院观摩内部资料电影为荣。在上大学中文系前,我已有幸在新光电影院看过一批《金色池塘》《蝴蝶梦》《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红与黑》等经典电影。

  1984年,开放的上海迎来了第一个英国电影周。当时,我已在机关工作,特向单位领导请了假,去文化广场排长队购到了套票。那次英国电影周播放了《简·爱》《红菱艳》《鸽子号》《甘地》等大片。我惊叹,英国电影如此气派恢宏。

  自从1993年上海创办首届国际电影节后,一大批国外优秀大片蜂拥进入升级改造后的上海各影院,使影迷和电影工作者目不暇接。(陆海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