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七夕会·旅游 | 在巴黎“偶遇”肖邦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帆     编辑:王瑜明     2019-06-20 15:04 | |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时,《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纪念巴黎公社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的文章,提到在公社革命死去的人们被埋在巴黎郊区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并附上了一张照片,照片是公墓的浮雕,当时的浮雕和“拉雪兹”三个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若干年后,我们全家到巴黎旅游,我和太太兴奋不已,一定要去看看巴黎公社留下的遗迹。

第二天,我们到了公墓门口,买了一张地图打开一看,更加激动了,肖邦的墓也在这里。我们按照地图指引直奔肖邦的墓,一路上,还“看”到了多位文化巨人:歌剧“卡门”的作曲家比才、罗马利亚作曲家埃内斯库夫妇、歌剧作曲家贝利尼、小说家巴尔扎克、画家安各尔。来到肖邦墓前,我们惊呆了,这里全是人们当天献的鲜花。肖邦深受人们喜爱,他的音乐被全世界的人演奏、学习、欣赏。

肖邦21岁时,只身一人来到巴黎。他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我发现法国人的高傲、细腻、典雅,加上波兰人的淳朴、热情、直截了当,成就了肖邦的音乐风格。

1830年11月29日,肖邦从波兰到巴黎的旅途中,在维也纳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与他同行的波兰政治活动家,华赛肖夫斯基立刻回波兰参军。肖邦听从了父母的劝告:你身体瘦弱,回国参军对波兰没太多帮助,反到会增加我们家庭的负担。到巴黎去,用你的音乐唤醒民众,为波兰服务。随后,我们看到了舒曼对肖邦音乐的那句名言:肖邦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可以说,在西方音乐家中,肖邦与中国人最近:我们都有共同的经历:愤怒出诗人。如果没有波兰被俄国人统治和波兰人为国家独立发起的反抗,肖邦天生的音乐才华不会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他独走自己的创作道路,把夜曲、诙谐曲等小曲发展成具有戏剧性冲突的大曲。

肖邦的艺术现象在中国也发生过多次。抗战时期的冼星海,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石涛……他们与肖邦一样,在家破国亡时,没有拿起刀枪去参战,而是做了一个能量的大转换,将内心深处的愤恨转化成音乐和画,留芳世百。(李帆)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