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上海闲话 | 五顑六肿打相打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叶世荪     编辑:史佳林     2019-08-11 15:09 | |

“顑”字古代有两个读音:kan和han,《广韵》“苦感切,音坎;又呼唵切,音喊。”意思都是指因吃不饱而致面黄肌瘦。《说文》:“顑,饭不饱也,面黄起行也。”其实,最初表示吃不饱的是“飠感”字(《广韵》:“呼绀切,音顑,食不饱也。”)这种挨饿的情况从肚子表现到脸上(页,古代指头部),就变成了“顑”。

屈原《楚辞·离骚》曰:“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是说只要自己的情感诚挚,即便挨饿疾苦也不值得伤叹。其中“顑颔”是古文常见的词组。唐代韩愈有诗句:“欲以金帛酬,举室常顑颔。”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说一宦家子被无赖引诱:“饮博歌舞,不数载,炊烟竟绝,顑颔以终。”说的都是食不果腹的惨状。“顑颔”也被引申用作形容恬不知耻。宋代文莹《玉壶清话》中有段故事,说知府胡旦向薛映“聊借二千缗”,“薛公不得已,赠白金三百星,聊为钓溪一醉。旦顑颔领之,不为少谢。”后两句的意思,就是说胡旦恬着脸面收下,谢都不谢。此外,清代文人吴骐的诗词集也取名《顑颔集》,这是自谦;说自己厚着脸皮把不甚满意的作品示人。

这个已经鲜见于现代汉语的“顑”字,上海人还在用。在上海话中,顑的读音从“呼唵切”而来,读音近“海(hai)”;因为这个“顑”字已属生僻,有时也被写作“海”、“顸”等。意思是面色黄肿、不健康。说“顑肿”,就是臃肿虚浮;说“顑起来”、“顑出来”,即指人虚胖脱形;说“五顑六肿”,多形容头部遭暴打(或严重撞、摔)而淤血肿胀的难看样子。虽说这个“五顑六肿”和前面说的“面黄肌瘦”在起因、后果及形态上都不甚相同,但还是传承了古代汉语的意境。古时候,与“顑”相关的另一个词组是“顲顑”,意思就是“头面不平(《集韵》)”,和“五顑六肿”几近一致。(叶世荪)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