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 | 施蛰存 从松江走出的大作家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沈琦华     作者:沈琦华     编辑:蔡瑾     2019-09-12 10:52 | |

  施蛰存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人物。1937年起,他相继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授,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2003年施蛰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施蛰存博学多才,兼通古今中外,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碑帖研究、外国文学翻译方面成绩斐然。

在松江开启文学创作

127464.jpg

施蛰存  来源:网络

  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之根,因此有“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之说。施蛰存虽然出生在杭州,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8岁的施蛰存与妹妹施绛年,随父母从苏州迁居松江。1922年夏,施蛰存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三中学。学校离他家很近,即现在的松江二中。

  施家迁居松江之后定居在松江西司弄中一段,当时是三进共11间房并置有厢楼的独家院落。小厢楼上,曾是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三人从事文学工作的地方。据说,戴望舒当年在松江施家写就的成名作《雨巷》中那位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就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

  施蛰存在松江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1932年春,应上海现代书局之聘,放弃在松江一所中学的教职,到上海市区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施蛰存在《云间语小录》一书中写道:“我是松江人,在松江成长,住了三十年,才迁居上海。”

岐山村里醉心文史

downLoad-20190912100703.jpg

岐山村 来源:网络

  从1938年到2003年去世,施蛰存在愚园路岐山村住了65年。现在愚园路江苏路口设置了附近名人故居的指示图,其中就有施蛰存故居的介绍。

  据说,施蛰存的书斋“北山楼”,实际就是他三楼晒台上搭建的6平方米小间,这里收藏了2000多件碑帖拓片。除了书籍资料外,只能放一张小桌子,冬冷夏热,连客人的坐处都没有。在简陋环境中,施蛰存苦中作乐,醉心在文史世界里。二楼朝南的一间房是施蛰存逝世前居住的地方,既是卧室,也是书房和餐厅。

  从1952年起,施蛰存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华师大离愚园路岐山村只有四站公交车的距离。在华师大,他教书育人,一直工作到退休。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