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经典是永远的现实——《话说资本论》第三版序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胡晓军     编辑:郭影     2021-11-22 17:38 | |

吴兴人先生请我为他的《话说资本论》第三版作序。我开始翻了几篇文章,竟一直读了下去,直到读完最后一页,便欣然同意了。吴兴人先生已过耄耋之年,竟有如此勇气、如许精力“重操旧业”三写《话说资本论》,令我心佩,促我时习。

对马克思的《资本论》而言,时间不是问题。既然如此,对《资本论》的解读,时间也应该不成问题。我在什么时候读,当然也不成什么问题。据我的轻浅体验,当认真阅读了马克思,诸如《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尤其是《资本论》,哪怕仅仅是其中某些重要章节后,便会发生“写一点什么”的冲动。盖因书中那浑厚透彻的思想力,会将读者本有的思辨力唤醒、激活所致;然而最根本的,恐怕还是“实践”二字。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既是思想,又是力量,正如吴兴人先生所说,这种思想“是能够推动和改变世界”的,且已被人们所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广、最持续最深刻的人类社会实践,盖因其理论直接联系于、付诸于行动,这行动何限于、何止于令人想“写一点什么”而已。

资本既促进了文明,也进化了野蛮。而人类呢,既创造了繁荣,又制造了灾难;既带来了财富和殷实,又生成了贫穷和空虚……人们需要资本,但又无法完全控制资本。马克思自然不会复活,《资本论》却是再度走红,经典又一次证明了自己。不,经典证明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是别人用经典证明了他们自己。

经典诞生之后的境遇,大致是这样的——当社会安乐时暗哑无声,当世界危难处璀璨生光。经典会无数次地被发现,但每当再一次被发现,总像是第一次被发现。盖因人们总是用目下发生的现实,去重新印证经典。所谓重新,此处该是“新重”才对,即以新的现实,对经典进行重识和重温。我读《话说资本论·第三版》,便有和“第一次”“再一次”“再而三”的三重感觉。

“新闻人学者”——也许我可以这么称呼吴兴人先生。他毕生从事新闻工作,其对新闻的敏锐度、辨析力和挥发性不但成为本职、本位甚至本能,而且升格为学问、学术以及学养,同时依然保持着新闻所特有的“迅捷”二字。其实,《话说资本论》第一版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就已问世,写作起因便是一条《资本论》在中国某省脱销的新闻。

《话说资本论》正是以经典的关键语句为引子,由原著中的例证引申,引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新闻”。吴先生以新闻的眼光择取它们,以学者的逻辑贯串它们,以作家的章法演绎它们,以诙谐的性格调侃它们。这些正是全书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我最关注的部分——丰富鲜活的事例,精准科学的联系以及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的阐释和论述。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中的思想和情感,既源自于吴兴人先生的广闻博识和深思熟虑,更得益于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成长发展。世界经济本已趋于下滑,加上此次新冠疫情,可谓雪上加霜,危机卷土重来,反思势所必然。我由此认为,《话说资本论》的“话说”可以无限地增补和再版下去,因为“再一次”永远会发生、“第一次”必将要出现。从第一版、第二版到第三版,可以发现吴兴人先生正是以此反思并不断进行着实践的。

在《话说资本论》第三版中,吴兴人先生依然采用了“兼顾两头”的老办法——一头是马克思原话,另一头是新冠肺炎疫情。两头一碰,便碰出了思想的火花,碰出了精彩的议论,碰出了幽默的语言。如《伦敦成为一座“瘟疫之城”》《再谈黑死病对人类的威胁》《居住的贫困和肺病的流行》《牛奶怎么又倒入河了?》诸文,均紧密联系人类历史上的瘟疫,结合如今新冠肺炎的流行,探讨了人类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瘟疫对人类生存、发展中造成的各类影响,给人以温故知新的感觉。在读了第三版新增的40多篇文章后,我感到吴兴人先生在这11年间,从未停止过对“新一次”的观察和对“再一次”的实践;至于他的写作初衷,也有十分明显的进化,即从仅仅是“以易为人们接受的方式宣传《资本论》”(第一版序)进化到“试图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建议”(第二版序),再进化到为了“洞悉和分析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的各种难题”,从而寻找“进一步的思考、促进进一步研究和为真理而斗争的不竭的源泉”(第三版序)。这是时代和新闻的要求,是实践和理论的要求,更是头脑和人性的要求,是一个详参并透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人学者”的自然生长、不断发展的行为。就像吴兴人先生自己所言,他平素多关心时政新闻,但这些年来更关注经济新闻。时政的核心是经济,如同言论的核心是思想一样,这是一种先由外向内、后自内向外的自觉作为。

读《话说资本论·第三版》,不免经常联想起吴兴人先生的杂文,尤其是那些采用拟人写法、带些童话色彩的“青霉素自述”“医托自述”“穿山甲自述”“白羽鸡自述”“蝙蝠自述”来,这些文章,读者可在《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新媒体上轻易找到。新闻素材基本相同,写作手法却不雷同,更是直行旁逸,有若杂树生花、变幻多姿。我总结为,博闻敏思是其质地,活脱风趣是其风格,强大而发散的想象力则是其作为一位作家的天赋。我读他的文章甚多,与他交谈极少。透过大量的文字和少许的言语,我感觉吴兴人先生的诙谐是以严肃打底的,他的夸张是以逻辑打底的,他的热诚是以冷静打底的。他集新闻人的笔力、治学者的思力、杂文家的才力于一身,举重若轻,信手拈来,使书中所摘录的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话,真切若方出口、亲近如临耳畔。

“当一切国家都发生了生产过剩,而由于信用发生的物价的普遍上涨,这种过剩更加严重了”“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如果需求超过供给,工资就要上涨;如果供给超过需求,工资就要下降”“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经典论断,经吴先生的多样化的联系实际生活的释放,令人轻易地想起“高房价、去库存”“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值得肯定的五五购物节”和首脑级“产品推销员”们那笑容可掬的模样来。

《资本论》的首版已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作为经典,《资本论》的长寿不仅映射着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短板,更透视着人性和人类社会难以改正的弱点。商品、货币、资本,生产、过剩、危机,循环往复,不断自身否定自身,马克思超强的“抽象力”需要新的现实和想象力加以还原,让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当代的中国人充分地认知其另一面,即除了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马克思(实际上也没有完全弄清楚),还有作为哲学家、经济学家的马克思,更有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的马克思。马克思之所以既伟大又平凡,便是因为他的主义属于被其肯定和被其否定的双方,或鼓励其坚定和坚持,或训诫其改良和改进。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是对全人类、全社会的贡献,无论无产者还是资本家,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马克思自然不能复活,但马克思主义会使人睿智和成熟起来、坦荡和担当起来,用他的智慧指导我们继续前进。(胡晓军)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