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侨梁 > 正文

【网络媒体走转改】生活在上海 | 倪华良:上海有比国外多得多的创业机会

来源:新民晚报海外版     记者:张家愉     作者:张家愉     编辑:梅璎迪     2018-02-05 11:44 | |

“爱折腾”,刚过完40岁生日的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华良如此形容自己。本科毕业,在张江的大公司当了8年技术工程师之后,他突然跟家人提出:“要不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加拿大工作了6年,领着稳定的薪水、过着安逸的生活,他却又提出回上海创业。“祖国机遇这么好,我现在不这么做肯定会后悔。”一晃三年过去,倪华良坚信自己回国的决定是正确的。

图说:倪华良携新开发的智能仿生手假肢在今年CES展会上亮相

早有准备

倪华良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复旦大学读电子工程,毕业后入职张江的芯片公司,一切看起来都顺理成章。但他似乎天生就爱折腾。2007年注册第一家公司,尝试自主创业。然而2008年,拿到移民签证的同时太太又怀孕了,他就移民到加拿大工作。如此,新开的公司又被搁置了。

名校毕业,又有在张江8年的工作经验,倪华良很快进入多伦多的大公司当工程师,还是做电子芯片。但是过了一两年,生活安定了,他却觉得太安逸了。到点去上班,数着点吃饭、喝咖啡,周末钓钓鱼。“但是,问题就来了。”他问自己,“上复旦读理工科究竟是为了什么?”

2011年,他琢磨着干点别的,便又想起了自己襁褓中的公司。

2013年,微软的Xbox Kinect流行,利用手势和体感操控游戏,让他觉得很酷。于是,他启动了自己的公司,和同在多伦多的朋友琢磨另辟蹊径,用肌电信号来开发手势动作技术。“当时我们没什么大抱负,只是想做点好玩的东西。”从自家地下室的几张工作桌开始,又置办了一些二手仪器,再从中国搬运了需要的一些设备和元器件,一个兴趣小组宣告诞生。大半年后,产品的基本原型做了出来,他又在上海成立了团队搞产品化。

毅然回国

2014年,为了回中国寻找投资,他在加拿大和中国之间来回了六七次。“那时对融资一点也不懂啊。”

呈现在倪华良眼前的是中国欣欣向荣的资本市场,政府积极推动着创新创业,“机会看着比国外多得多”。他眼看着中国在过去10年间飞速发展,“资本、机会、政策都优于国外”。“我在硅谷也工作过,中国国内的不少技术与多伦多、硅谷相比,其实毫不逊色。”

倪华良记得跟硅谷的朋友做医疗超声波成像的尖端项目时,融资很久,获得的金额也还是不够。由于医疗技术从开发到产品落地周期长,加之硅谷人力成本高,资金链一旦断线,企业就步履维艰。“唉,这个项目去年已经曲终人散了。”

“当时这个项目放在国外做,我觉得不太合适,曾提议把它放到上海。团队技术了得,再加上上海的资本和市场的推力,很可能成功。”

倪华良清楚地记得,同一时期,还有个朋友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当教授,专攻医疗领域。2012年,这位教授回中国开公司,政府给了他启动资金。没多久就出了产品。公司至今已融资好几轮,正在筹备IPO(首次公开募股)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倪华良感叹道。

2014年,倪华良已经投了很多钱在自己的项目里,而跨国的远程指挥终究不便。“如果再不回来,我主导的这个项目就没法继续了。”

“那就再折腾一下。”

就在这一年圣诞节前夕,倪华良从高通公司辞职,“连圣诞假期我都没要,节前就提出要离开。”递辞呈时,上司很惊愕:“何必呢?”

“可我就是不想后悔。”

倪华良也请加拿大的小伙伴一起回中国继续合作。但很多人已经在国外安家,考虑到远隔重洋无法顾家,最后没有入伙。“整件事情都是我牵头的,我必须回来。”取得了家人的支持,倪华良毅然踏上了回中国的路途。

选择上海

回到中国,回到上海,回到张江。上海的人才储备带来的未来发展潜力,是他一直看好的。而摆在眼前的资源不但是工作8年积累下的人脉,“我还享受到很多待遇”。

“上海每年为扶持高科技项目投入了几十亿元。”张江集团作为倪华良公司的投资人,也给予了诸多支持。集团旗下的张江火炬、张江科投帮助这家初创的小企业对接了很多产业链上的资源,包括对接投资人。在浦东的前两年,房租减免了一半。倪华良的公司还享受到很多服务。例如,在一些展会,张江科投为他们争取到免费展位。投贷联动的便利则加速了企业的孵化进程。

“每年美国都办CES展(全球最具影响力、最大的消费电子品展)。今年的CES展会期间,我们和张江集团的领导商量,明年的展会上是否由张江集团出面,组团出海展示。毕竟在国外,企业单打独斗的话,所有服务都是远程的,成本很高。组团的话,资源互补,可以省下不少,而且师出有名,也是给张江品牌树旗帜。”

倪华良认为,上海的理工科人才储备充足,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创业公司的科技含量更高,产品也更有格调,有望在国际上搏击一番。“我们的技术产品都是对标国际大牌的。”从游戏用的人机交互手环,到智能心电图,倪华良在一个个产品上尝试占领技术高地。

搬到黄浦

提到公司目前正在开发的智能仿生手假肢,倪华良眼睛更亮了。他了解到,目前在中国,有手部假肢需求的人群约有500万人口。而中国国产的传统假肢,做不出复杂的手部动作;能做复杂动作的国外高端假肢品牌,价格又高达数十万元。要么是不充分的性能,要么是高昂的价格,造成中国的假肢安装普及率不足1%。“我们公司有国际领先的神经信号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用在假肢领域,是绝佳的落地。”据他估算,未来他们自主研发的智能仿生手假肢,功能与现有的国外顶尖品牌假肢相当,单价则可压到5万元。“我们希望短期能把中国的假肢普及率提高一倍,那已经是海量的市场了。”

倪华良查到中国科技部下达的《“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在13个专项中,就有一项是“类生物体灵巧假肢及其神经信息通道重建”。为了自己顺应时势的“新生儿”尽快问世,他又在黄浦区科技京城注册了全资子公司傲意医疗,把产品研发人员都搬到那里,全力攻关。

倪华良看好黄浦区规划中的“大健康+人工智能”的方向,“这与我们的开发方向相契合。”“黄浦区的领导也对我们非常重视,已经帮我们对接了黄浦残联、上海假肢厂等相关单位,近期会联合做残疾人临床案例。”倪华良说,“创业初期企业能力有限,需要很多方面帮衬。黄浦正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尽快使技术落地,变成有用的产品,实现我们的追求。”

开发智能仿生手假肢的过程中要做调研,收集相关的生物信号数据。倪华良又通过合作方找到了上海市残联。残联迅速响应,在一个街道找到了一批手部截肢人士作为调研对象。

回国前,倪华良印象中的政府形象还停留在上大学办粮油关系转换时遭遇的办事人员那张冷脸。“回国后我接触到的浦东、黄浦的政府官员,都是很热情地做着服务,沟通也很务实。他们关心行业现状,努力寻找国外产品的替代品,并愿意帮助好的产品拓宽出路。政府职能真的是在变。”

倪华良说,公司的长远目标是做在医疗和康复领域有所建树的企业。“我已经40岁了,再不折腾就老了。”他笑着说,眼里对未来依然充满憧憬。

新民晚报记者 张家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