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侨梁 > 正文

生活在上海 | Bivash:一个印度人的二十年上海情缘

来源:新民晚报海外版     记者:马玥     作者:马玥     编辑:梅璎迪     2019-03-05 14:57 | |

春节假期归来,对着“2019”这个数字,《上海日报》的印度专家Bivash Mukherjee感慨良多——初识这座城市,竟是20年之前的事了。

1999年,当Bivash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他绝不会想到自己一待就是五分之一个世纪。这位印度记者当时受邀来帮助《上海日报》创刊,那是上海的第一份英文报纸。从此,他也成为了中印文化传播和沟通的桥梁。去年,Bivash被授予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金奖。这是上海为表彰和鼓励为上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友人专门设立的奖项。

图说:Bivash Mukherjee在《上海日报》编辑部。受访者供图

最初只打算在中国工作一两年

出生于印度孟买的Bivash颇有些国际阅历,曾先后在莫斯科和曼谷的新闻机构工作过,因此,到上海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中国。

“当我收到《上海日报》的邀请,就打算来亲眼看看这个国家,”Bivash说:“我那时候也就打算来工作一两年,帮助报纸走上正轨就走。后来的故事可不是这样的。”

在他初来乍到的几个月里,Bivash很享受在工作结束后的晚间,用双脚丈量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去发掘它的魅力。期间,他慢慢培养起了对上海的感情,也与报社的中国同事们建立了深厚友谊。

“以前和我共事过的外国专家们都陆续离开了,而我选择留下,为了我可爱的同事们,”Bivash说:“我父亲以前教导我,一个人应该待在他被需要的地方。”

他的妻子后来从印度搬到上海和他一起生活,他们的一双儿女都出生在这里。Bivash给大女儿取名“Chinmoyee”——“Chin”代表中国,而“moyee”在印度语里是“爱”的意思。

“我女儿2002年在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出生的时候,我们几乎有半个办公室的同事都去了那里帮忙!”Bivash有些夸张地回忆道。

作为夜班编辑,Bivash负责城市新闻和财经版面,并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夕转岗为体育版编辑。Bivash说:“我以前只看足球、板球和网球,但是来中国后,这里受关注的项目也开始吸引我,比如羽毛球、乒乓球之类。”

因为工作单位是日报,Bivash对上海和中国的变化发展也总能得到最及时的更新。“中国一直在尝试变化、发展和创造。在一带一路的政策下,我们看到中国正在与世界建立更深层次联系。发展永远是好事。”

Bivash会利用休假在中国旅行,媒体岗位也让他很好地见证了一系列历史性事件:他目睹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和举办,也亲历了2010上海世博会;SARS病毒爆发时他留在上海工作,也参与过对汶川地震的后方报道。

一次夜游引出一部纪录片

对历史和文化一贯抱有兴趣的Bivash也开始探寻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人口大国的联系,在祖国和第二故乡之间,他很自然地担当了“亲善大使”的角色。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大师的东游记》,追踪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于上世纪20年代造访中国的经历,中印两国的交流会议中常常会放映此片。

纪录片的由来就要归功于Bivash的一次下班后的“夜游”。

“我走进延安路旁的一个居民小区,看到了一块石板,上面有泰戈尔的名字,”Bivash回忆当时的情景:“其他都是中文名,就这一个是英文的,我就很好奇。第二天我拖着一位中国同事再去,原来石板上列出的是曾经居住在此的名人们,其中就包括泰戈尔。”

于是,Bivash的探寻之旅开始了。“我去图书馆和档案馆搜集相关书本和材料,也去咨询专家,以及一些中国的作家和诗人,包括赵丽宏。回印度休假时我也想办法尽量多搜集补充材料。”

Bivash后来把他的发现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上海日报》。“稿子有2000字的限制,可是我有那么多东西要讲,”他说:“于是,我就决定把我掌握的材料整理成纪录片。”

纪录片得到了印度驻上海领事馆的肯定,也引起了一些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中国人的注意。上海作家协会、印度驻中国大使馆,还有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的一些大学都在不同场合放映过这部纪录片。

“我上的是夜班,所以白天和休息日就可以用在纪录片制作上。这些都是自掏腰包的,包括雇佣影片剪辑师的费用。我的一些同事也有参与,帮着做字幕翻译、找背景音乐、配旁白等等。”

“这并不是一部很专业的作品,”Bivash很谦虚:“毕竟我用的器材就是个普通的旅游用摄像机。但是我把热情和倾吐欲望都放进了纪录片里。几轮放映后,我甚至从观众那儿收到更多关于泰戈尔访华的资料。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也许我可以给纪录片做个加长版。”

得益于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力,上海的南昌路和茂名路口竖起了一座泰戈尔塑像。塑像是在印度制作完成后运来上海的,当时的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出席了揭幕仪式。每年,生活在上海的印度人会在塑像前举行音乐会等活动来庆祝泰戈尔的诞辰。

图说:Bivash Mukherjee和家人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在上海“发现印度”传播友谊

Bivash在上海的另一个发现是位于虹口区东宝兴路上的一座锡克庙,它现在被用作多户人家的住宅。从居民口中,Bivash了解了这座建筑的历史信息,包括它的美国设计师。“那些居民们特别热心,他们带我上上下下参观,给我讲大楼的故事。”

关于锡克庙的文章在《上海日报》刊登后,立即吸引了世界范围内锡克族人的注意。其他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这座庙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保护建筑了。

“一些印度的锡克族人,甚至是居住在印度以外的锡克族人,他们看到报道后尝试联系我以了解更多情况。当他们中有人来上海的时候,我就成了向导,带他们去参观这座隐蔽的庙。”

Bivash还曾给一位印度电影导演当过向导。那是在2016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印度年轻导演瑞阿姆·普拉塔·瑞迪携作品《葬礼》初次造访上海,并且获得了青年导演奖。“我带着他参观上海的主要地标,年轻导演被上海的美丽和繁华震撼到了。之后我也接待过几位来自宝莱坞的导演。”

Bivash曾参与《浦江上的飞鸟:上海印度人历史》一书的编辑工作。这本书在2018年上海书展期间和读者见面。“这本书也很像是个纪录片式的探寻,你会发现中印两国的联系其实可以追述到几个世纪前。”Bivash说。

 Chaiti艺术节这两年在中国的发展也有Bivash的功劳。这个致力于推广印度古典音乐和舞蹈的艺术节最早是由他的几个朋友创办的。“2013年刚举办的时候,没多少人知道Chaiti艺术节。到了2018年,演出票都提早售罄了,并且有80%的观众是中国人哦!”Bivash自豪地说。

Bivash在2014年获得了白玉兰纪念奖银奖,又在去年收获金奖,对于这份肯定,他的欣喜和感激溢于言表。

“被一个城市授予荣誉,这感觉非常好。这些年,我一直在和我的印度同胞分享我在上海和中国的经历和故事。这些故事通常会和他们从别的地方读到或听到的不同,而这也是我时常跟他们强调的——你必须亲自和中国人交流,做朋友,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这个国家。”

马玥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