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上海滩 > 正文

晚清来沪宁波同乡会石碑竟深陷垃圾中 有文献价值急需保护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驰     作者:徐驰     编辑:杨喻     2018-09-25 18:54 | |

  近日,热心市民王先生向新民晚报962555热线反映,一块疑似晚清见证沪上宁波同乡会轶事的石碑,竟被长期“闲置”在位于老沪太路上的一家废品回收站内,无人问津。重要石碑就这样暴露在脏乱的环境中“生存”,这让不少文史爱好者都牵挂着它的命运。

石碑被“嵌”在墙上.jpg

图说:石碑被“嵌”在墙上 新民晚报记者 徐驰摄(下同)

  石碑藏身废品回收站

  接到读者爆料后,记者跟随热心市民温举珍,来到老沪太路205号,一座大型废品回收站顿时映入眼帘,门口的店招上写着“新静安区新世废品回收站”,格外醒目。记者走进该废品回收站内后看到,成捆的废旧纸板和报纸、书刊等占据了室内的绝大部分空间。在温举珍的引导下,记者看到,一块墙壁上斜放着一大块隔板,从缝隙中能够看到,里面似乎有一块墨黑色的石碑。

热心文史爱好者们在清理现场.jpg

图说:热心文史爱好者们在清理现场

  “你看,石碑就在这块隔板后面的墙上!”清理杂物、腾出空间、移开木板……在读者和记者的共同努力下,遮挡石碑的木块很快便被移走,一块墨色的石碑展现在众人眼前。经过岁月的洗礼,石碑抬头清晰,可不少处于中间位置的文字已十分模糊,似不可考。不过,总体来说,石碑整体保存得较为完好,仍然能够辨别不少文字。

石碑一度被一块“隔板”遮挡.jpg

图说:石碑一度被一块“隔板”遮挡

  石碑已“埋墙”多年

  这块石碑为何会“嵌”在墙壁里?它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

  据长期关注这块石碑的文史爱好者温举珍表示,他几乎隔一段时间就要来“观察”这块石碑,已持续了好多年。为此,他和废品回收站的老板也成了“好哥们儿”。“据我初步考证,这块石碑上记录着晚清时期宁波同乡会在沪上的一些轶事,很有参考价值。”

局部的字迹已经模糊.jpg

图说:局部的字迹已经模糊

  温举珍告诉记者,幸亏石碑所在的墙壁和房屋并没有遭到拆迁或者破坏,才得以历经百年,得以保存。

记者在现场联系并采访了该废品回收站的负责人,对方表示,自从开设废品回收站伊始,他们就发现这面墙上“有些异样”。“我们谁也不懂这些个,反正知道肯定有点价值,破坏了也不好,就一直用一块板子挡住它,防止它受到损坏。”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一个举动,让石碑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如果没有他们细心呵护,石碑甚至有灭失的危险。”温举珍坦言。

石碑全貌 (1).jpg

图说:石碑全貌 

  有史料价值呼吁抢救性保护

  这块石碑一经发现,也曾牵动着不少文史爱好者的心。一听记者来访,热心于文史保护的市民沈宽也赶到现场,他指着石碑说,这块石碑上记录着上海宁波同乡会初创时期的经历和善举。“从目前来看,如果任由石碑继续存放在垃圾堆里,随时随地都容易发生意外。最好,能够有现在的宁波同乡会出面,或者有相关的博物馆愿意接手,让它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显然,让石碑继续在相对脏乱差的环境“生存”下去,是这些文史爱好者们所放心不下的。

  记者就此事请教了文史界专业人士。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毅告诉记者,经初步判断,此碑具有较高历史文献价值,见证了上海海纳百川的人文价值,抢救、保护此碑,刻不容缓。“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有责任,为保护此碑提供专业的保驾护航。”

  这块石碑的后续命运如何,新民晚报记者将继续关注。

  新民晚报记者 徐驰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