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衰老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远离老年性耳聋有方法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张庆龄     2018-01-27 12:22 | |

  老年性聋是指因听觉系统老化而引起的耳聋。人们常常将老年开始出现的双耳对称的渐进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在排除其他原因后诊断为老年性耳聋。目前中国患老年性耳聋的人至少占老年人群的1/3以上。

10.jpg

来源:视觉中国(下同)

  衰老,每个人都无法抗拒,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年人都有听觉系统老化的问题。那为什么有人会出现这个疾病呢?

  导致老年性耳聋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长期接触环境噪声、气候影响、情绪紧张、某些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良等,均是引发、加重老年性耳聋的重要原因。

  老年性耳聋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打个比方,人的听觉系统就像是电话装置,耳朵就像话筒,里面有很多听觉细胞,类似话筒中的转换器,可以把声波转换成电波;而耳部末梢的神经纤维就像是电话线,可以把电波传送到大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老年性耳聋既是听觉细胞在退化,也是神经系统退化的一种表现。它的特征包括双侧对称、渐进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多为高频区听力损失;对语言分辨能力下降,常常是只闻其声,不解其意;常伴有耳鸣等。老年人常常能够听到声音,但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内容,这是老年性耳聋的典型特征。

  衰老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迄今为止,尚无确切的方法来逆转此过程,但并不是说老年性耳聋就无法防治了。

11.jpg

  只要能做到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预防:

  老年人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要充分重视营养,平时多补充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尤其是锌元素,对预防老年性耳聋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老年性耳聋人群持续补锌半年以上,有1/3的人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富含锌的食物主要有海鱼、牡蛎、鲜贝类等,经常食用对预防老年性耳聋很有好处。

  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不足,如果情绪激动,很容易导致耳血管痉挛。特别是老年人血液黏稠度高,更会加重内耳的缺血缺氧,致使听力下降。银杏叶片能较好地改善老年人的微循环,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老年人应避免在噪音大的地方久待。

  一般来说,城市居民老年性耳聋比农村居民要重一些,这与城市环境的噪声大有关系。因为长期的噪声刺激,可使听觉器官经常处于兴奋状态,使之产生疲劳。同时,噪声刺激还可使脑血管处于痉挛状态,导致听觉器官供血不足而致聋。另外,长期的噪声刺激会使人心烦意乱,血压升高及发生神经衰弱,也影响听力。老年人要注意尽量避开噪声大的环境或场所,避免长期的噪声刺激。遇到突发性噪音时,要及时以手遮耳,并尽快远离,以减少噪音对耳膜的冲击。同时,整个社会也应注意消除噪声公害。

  戒掉烟酒嗜好。

  因为吸烟可致尼古丁中毒,饮酒可引起酒精中毒,都能直接损害听神经。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还可导致心脑血管功能紊乱,引起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使内耳供血不足,从而影响听力。所以老年人应该戒掉烟酒。

  加强体育锻炼。

  坚持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使内耳血液供应得以改善。锻炼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条件来选择,例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都可以,但要坚持经常做。

  对于已经得了老年性耳聋的人,怎样才能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呢?

  其实,老年性耳聋和任何一种感音神经性耳聋一样,只要超过2个月就比较难治疗了。因此建议大家在发现听力下降时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治疗方法,一般会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和营养神经系统的药物。这些药物要规律地服用2-3个月后情况才有可能改善。

  病情较严重的老年人就需要配戴助听器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老年性耳聋的特殊性和老年人神经系统退化的必然性,非常严重者配助听器后也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在国外,患有老年性耳聋的老年人通过安装电子耳蜗(人工耳蜗)来改善听力状况。这种神奇的“电子耳朵”可以使极其严重的老年性耳聋甚至全聋的老年人的听力恢复到正常人的80%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相信这种造福于老年人的“电子耳朵”会在广大中国老年性耳聋人群中普及。

  专家:王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