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专家为啥乐在基层?穿回白大褂,他是家门口全科医生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左妍     作者:左妍     编辑:钱文婷     2018-02-05 09:33 | |

孙晓明主任医师正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接诊病人.jpg

图说:孙晓明在工作室里接诊病人  来源/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下同)

  卸任行政管理岗位后,作为国内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的孙晓明教授重新穿回白大衣,他悄悄在社区开了全科医学工作室,摇身一变成了居民的家庭医生。上周,记者在浦东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捉”这位大专家,他说,“还是最喜欢给人看病!”

  他把电动轮椅退了

  “孙晓明教授全科医学工作室”在浦东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揭牌后,尽管没有“做广告”,预约的病人还是越来越多。

  74岁的张老伯因下肢不听使唤,没办法走路,前往某三级医院看病,一堆检查做下来,都没找到原因。儿子为他订购了一台电动轮椅车。偶然,他来到孙晓明的工作室,面对面交流时间够长,一次小小的咳嗽都被捕捉到,一下就找到了症结所在:他发烧了,肺部还有感染。“老人对发烧、疼痛等感觉不敏感,耽误了治疗。”孙晓明说,足量足程的药物用下去,老先生很快痊愈,两周后,轮椅还没发货,他就行走自如,叮嘱儿子把轮椅退了。

孙晓明位于潍坊的全科医学工作室.jpg

图说:孙晓明位于潍坊的全科医学工作室

  孙晓明说,这就是基层全科医生和大医院专科医生的差别。在专科,精细化的学科发展让医生处理病人往往从病症入手,更对“症”;但在全科,更强调对“人”,通过仔细的询问、检查,把患者的整体情况摸透。全科医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要善于跟病人沟通、协调,因为很多疾病通过语言沟通、心理疏导就能缓解。

  如今,张老伯成了“活广告”,只要身边有人不舒服,他总鼓励大家先去社区看一看,和全科医生聊一聊。

  社区需要大专家吗?

  得知小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藏着这样“大有来头”的专家,居民一开始很困惑,“社区就是配配药,哪里需要专家?”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疾病谱也变成了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大力推动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已成为管理层与专家学者的共识。只有建设起合格的、足够的全科医生队伍,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保证老百姓在家门口找到可以信任的全科医生。

  目前,上海有注册全科医师7000余名,每万人口配3.3名,已提前完成国家制定的2020年规划目标:每万人2-3名。到2020年,上海有望达到每万居民拥有4名全科医生。“现阶段,单靠培养还不够,如果专家入驻社区,一边坐诊一边带教,个人品牌也可增添信任感。”

孙晓明正在给全科医生讲解.jpg

图说:孙晓明正在给全科医生讲解

  去年9月,孙晓明选择了潍坊和上钢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工作室,诊室隔壁就是教学室,除了看病、接诊全科疑难病例外,还随时跟年轻医生探讨,帮助他们成长。

  中心的多项“第一”

  在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一圈,17个全科门诊令人印象深刻。中心主任唐岚介绍,这里是国内率先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区之一,也是国内人力资源配备最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一。2013年,这里又成为浦东第一家高校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创建了浦东首个全科实训中心。去年,中心还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潍坊地区常住居民约10万人,中心有54名注册全科医生,其中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0人。全科医生的培养,得益于中心本身对全科医生制度的先行先试;同时,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这里,经全科住院医师规培的医生起点高,并逐渐成为社区业务骨干,为推行“1+1+1”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奠定了基础。

  在下沉社区之前,孙晓明还在东方医院开设了全科工作室。“现在,我在社区判断出需要转诊到上级医院的患者,东方医院全科又可以精准对接适合的专科医生,这样的‘全科+专科’才是老百姓最期待的服务模式。”

孙晓明在查看病人的报告.jpg

图说:孙晓明在查看病人的报告

  政策待继续改善

  上海是我国最早引入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区之一。从1997年开始,通过连续13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上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遍及城乡。2006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2011年起推进家庭医生制度的构建。2015年,上海启动了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已取得了不小成就。

  上海优先满足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等重点人群的签约需求;同时对签约居民进行健康评估和分类管理,提供针对性服务。签约居民能够享受各种优惠倾斜政策,包括预约优先转诊至上级医院、慢病长处方、延续上级医院用药医嘱等。一系列贴近民众需求的服务,让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从单纯的医疗服务向以“六位一体”为主的综合服务转变。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将“上海模式”在国内全面推广。

  孙晓明早年赴英国留学,主攻全科医学,回国工作后又赴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最终形成在上海全面推进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的一整套想法。如今,他从政策的制定者变成了践行者。“有的病人身患多种慢性病,要吃各种药,但一个月要跑医院好几次,才能配齐一个周期的量。”孙晓明将此称之为“木桶效应”——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孙晓明说,通过各项优化措施,一些问题迎刃而解,但还是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他建议拓展社区用药目录;打破收支两条线的“天花板”,激发医生的积极性;大力培养全科护士;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探索符合上海特点的发展之路。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