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切莫误解耳鸣发出的疾病警报

来源:     编辑:陆常青     2018-03-04 12:44 | |

很多时候,耳鸣患者向医生诉说,耳鸣让听力下降,让人睡不着觉,让自己感觉生活没有意义,甚至萌生自杀念头……这些情境曾经让我们对耳鸣产生了无尽的恐惧,大家谈耳鸣色变。

来源/视觉中国(下同)

随着对耳鸣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对临床耳鸣患者的观察和随访,慢慢地发现耳鸣可能多数情况下是一个预警信号,通过耳鸣提醒大脑:伤害身体的问题已经存在,而这种问题往往被我们忽视,反而作为警报的耳鸣被当成了主要问题。

耳鸣不过是“替罪羊”。“耳鸣引起自杀?!”其实这是耳鸣掩盖下的抑郁导致的。患者不清楚自己抑郁,没能找到根本原因,而无时无刻不在“报警”的耳鸣便成了矛头指向。

失眠也是如此。某种内部因素达到了机体耐受的临界值,出现了失眠,耳鸣作为预警信号出现了。大家都认为声音导致失眠,无尽的漫漫长夜,寂静的外周环境,此时陪伴着的耳鸣被想当然地当作失眠的“罪魁祸首”。

这里的耳鸣是指医生通过视、触、听都找不到来源的患者自己感知到的耳鸣。从目前对耳鸣的研究来看,这种耳鸣作为一个症状,一个可能的大脑兴奋信号,是不会引起机体实质性的损伤的,比如导致听觉毛细胞损伤、引起听力下降等。

认识这类耳鸣,应该知道它本身不会引起严重疾病,反倒要多加留意可能有其他“风险”。在多数情况下,耳鸣是和其他症状一起存在的疾病的并发症状之一,所以需要综合考虑,综合施治。因此,有了耳鸣要及时看医生,排除一些疾病,比如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听神经瘤等,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耳鸣本身是不是不及时治疗就难治了?这个问题目前尚没有答案。耳鸣作为一个“警报”,在解除了“伤害”后,可能就立即停止了,但是有些机体的状态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要改善需要时间,那么耳鸣也不会很快消失,需要合理处置。耳鸣作为一种大脑感知到的声音,如果长期的关注,比如会激发记忆系统的记忆,从而难以消除,即使机体的状态恢复正常。其实这种情况也不需要过度担心,毕竟这种耳鸣不会引起器质性的病变,只要合理处置,比如音乐治疗,就会逐步改善。

有观点认为耳鸣和疼痛类似,但是笔者认为两者不同,耳鸣属于预警机制,疼痛属于伤害防御机制。耳鸣让人处于警觉敏感状态,处于寻找可能的“风险”的状态,疼痛让人处于极力躲避伤害的状态。疼痛有明确的神经传导通路和相应的阻滞药物,而耳鸣的部位和可能的通路复杂得多。

我们对耳鸣的认识,虽不迅速,但始终在进步,至少目前我们可以治疗大多数的耳鸣。因此,耳鸣患者不必过度担心,患者需拥有的心态是积极应对,力争找到原因,解除病症。

专家介绍

韩朝

复旦大学附属

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