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院前急救服务能级和保障水平双提升 上海市中心120平均反应时间达历史最佳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施捷     作者:施捷     编辑:郜阳     2018-08-02 15:03 | |

图说:上海市“120”调度指挥中心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 施捷)据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今天介绍,自《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实施以来,上海推出一系列举措提升院前急救能级和保障水平。目前,全市拥有急救分站157个,正向3.5公里半径服务圈和3万人一辆救护车配备标准的规划目标稳步推进。2018年上半年全市出车40.3万车次,救治36.5万人次。近期,市中心120急救车平均反应时间降至12~13分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并居国内领先水平。

7月27日,市长应勇、副市长翁铁慧慰问奋战在高温中的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外滩分站急救人员,充分肯定了上海院前急救工作。应勇市长说:“院前急救体系是城市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日常急救的重大责任,你们是市民生命安全的守护者,感谢大家,也向全市急救工作人员和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示慰问!”

近年来,上海市院前急救事业先后被列入市政府实事、上海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中。为全面提升本市院前急救的服务能级和保障能力,上海印发了《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相关的5项配套政策文件,从一体化管理、分类救护、队伍建设、网络布点、硬件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的制度安排和指标设计。

同时,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7月29日通过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并于同年11月1日施行,为院前急救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被称为上海的“好人法”。

上海市院前急救系统把握发展机遇,攻坚克难,实现了质的飞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统一建设标准。加快全市急救基础与管理建设,以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为基本标准布局急救站点,按照“3万人一辆救护车”标准统一配备高性能底盘型救护车辆,建立信息化与便民服务平台。目前,全市拥有急救分站155个,平均每两个街道(乡镇)就设有一个,院前急救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了覆盖中心城区所有救护车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了病历的操作移动化、信息数字化和管理精细化,为提高急救质量与绩效考核效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开通了院前急救收费的移动支付平台,解决了老百姓对于院前急救收费只能通过现金支付的单一模式带来的不便。

加强队伍建设。稳步推进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工作,一线急救医师待遇水平得到逐步提高,人员不足与流失严重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急救医师队伍与服务水平得到了保障。全市现有院前急救医务人员910人,比两年前增加了近50%。其中,有109名医生是今年7月新入职的“新鲜血液”,他们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毕业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我市定向培养的急救医生。目前已连续三年、近200名毕业的定向培养医生进入急救体系工作,成为了补充本市急救医生队伍的稳定来源。人员队伍的稳定与壮大,保证了院前急救“战斗力”的不断提升与服务质量的优化。

图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装备部医务人员正在整理急救车辆上的医疗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

实行分类救护。为确保“120”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不受干扰,开通了“962120”康复出院专线,并为有送回家需求的市民提供预约服务,目前预约服务已覆盖到11个区。“962120”开通至今已有3个多月,业务高峰期预约率已经超过了75%,用车市民积极通过短信与微信反馈途径为获得的便捷送回家服务“点赞”,满意度超过了95%。

加强急救装备建设。通过近2年对市政府“1+5”配套文件的切实推进,完成了新型急救用车的更新换代,全市逐年按计划增配高性能底盘救护车(目前已达到45%),确保了急救车的安全性、稳定性、操控性与舒适性,更适合本市高强度院前急救工作的需要。同时,急救车上新增了自动心肺复苏仪和楼梯担架,升级了监护除颤仪、呼吸机、可视喉镜和多功能急救包等设施设备,进一步提升了急救操作的快捷度与精准度。全市急救车辆与设备配置的逐步完善与性能提升,从整体上提升了日常急救与应急救治的能力。

与此同时,加强宣传提升急救人员的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赢得了社会的理解尊重。市卫生计生委与媒体策划拍摄了国内首部院前急救大型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直击事故和疾病突发时残酷与温情并存的现场,释放急救人员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大爱能量,向社会传递了生命的价值与人间的暖意。节目在东方卫视一经播出,立刻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收视率一直位居该时段全国排行榜前三位,豆瓣评分高达9.3分。

市医疗急救中心表示,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至2020年,本市将建成一个平面急救站点布局完善、立体急救门类齐全、硬件配置国内领先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一支与特大型城市运行保障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院前急救队伍;形成市与区一体化、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日常急救与应急救援一体化、陆上与水面空中急救一体化的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院前急救体系对群众生命安全和城市公共安全的服务能级和保障能力。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