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市十医院心脏中心:三个“精准”颠覆急性心梗的传统救治模式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左妍     作者:左妍     编辑:任天宝     2018-08-30 14:06 | |

0830_1.jpg

图说:“巅峰对话”现场 主办方供图(下同)

单粒子冷冻电镜作为一项可直接观测天然状态下分子结构的高精尖技术,其与干细胞及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是否能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擦出火花?

今天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举行的“巅峰对话——院士&诺奖得主纵论干细胞和人工智能”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201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单粒子冷冻电镜的发明人及先驱者Joachim Frank教授与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院士、市十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徐亚伟教授,共同展望了未来合作前景——聚焦干细胞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临床应用,携手打造急性心肌梗死精准医疗平台。

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院士提到,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的第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必须尽快通过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加快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改革。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死是最凶险、最危急的类型。心肌梗死的治疗需快速、精准、高效的治疗才能使患者获得最佳的预后。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干细胞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为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最佳治疗方案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0830_2.jpg

图说:诺奖得主frank教授

Frank教授是单粒子冷冻电镜的发明者,这一技术的发明使得分子可在天然状态下被观测,从而为更好地理解生命最深层的运行模式提供了帮助。这一技术应用于干细胞研究,将大大提高人们对干细胞的认识,从而更精准地将其应用于临床。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在近10年内,一直致力于急性心肌梗死优化诊疗方案的探索和创新,并在国际上首次应用D-SPECT精准评估+体外震波改善微环境+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心梗后心衰的“上海方案”。这一改良方案,有效达到精准评估、精准治疗、精准康复这三个“精准”,让许多心梗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恢复,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本次与Frank教授的交流与探讨,希望能进一步合作,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深入研究干细胞的作用机制,从而更高效、更精准的进行临床转化,为广大心梗患者提供更优质有效的医疗服务。

市十医院徐亚伟教授介绍,他和团队在此前打造心梗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正在研发适用于不同层级人群的自动预警心电设备。目前,通过优化算法及海量数据的学习,该人工智能系统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已达到90%左右,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改变心梗的救治模式。

此外,市十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数字化诊疗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方向子课题负责人徐潇介绍,目前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中已经有所应用,但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将通过心血管疾病与人工智能的紧密结合,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服务。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