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占到成人肿瘤发病率一半 李兆申院士:防治胃癌,从筛查开始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施捷     作者:施捷     编辑:陆常青     2018-10-14 11:14 | |

图说:2018全国早期胃癌防治宣传周活动。来源/主办方供图(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施捷)2018全国早期胃癌防治宣传周活动将于10月15日至21日在全国开展。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理事长、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院士在沪举行的启动仪式上表示,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占到成人肿瘤发病率一半左右,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我们希望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让更多人加入到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中,提高国民关于胃癌的早筛早诊早治观念,进一步提升我国消化道肿瘤的防治水平。”

胃癌是我国第二大癌症,近年来防控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第一,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多。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67.9 万例,死亡病例49.8 万例,全世界近一半新发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在中国。第二,“后备军”庞大。以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Hp)为例,它可以通过诱导强烈的胃部炎症反应导致胃癌发生,约每2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感染Hp。而除了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等胃癌高危人群以外,还有由于高盐饮食、重度饮酒和吸烟造成的庞大“后备军”。第三,公众对早期胃癌筛查意识薄弱,90%的胃癌患者发现病况时已是进展期,错失了最佳诊治时机。

图说: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理事长、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院士

李兆申院士昨天指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水平的关键点。他举例说,在欧美国家,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在日韩等国更是高达90%,而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则不足10%。而与此同时,导致胃癌发生的最重要可控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Hp),通过尿素呼气试验等方法即可确诊,确诊后规范用药就可根除。数据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癌风险达46%。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有关研究已表明,我国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在40岁以上高危人群中进行早期胃癌初筛,发现疑似患者再进行精确诊治,这一策略更符合中国国情。此次由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发起的早期胃癌防治宣传周活动,倡导40岁以上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之一者,都应该进行胃癌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高发地区人群(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太行山脉和甘肃等地);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病变;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秘书长、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杜奕奇教授介绍说,宣传周活动期间,全国400多家联盟成员除了为公众举办健康讲堂、义诊等活动外,部分联盟成员也会针对报名预约的人员进行免费胃癌筛查。此次筛查主要以血清学胃功能检测为主,参加检测的人员只需抽个血就可检测4项指标: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抗体。如果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建议尽早进行药物根除治疗,降低胃癌风险。如果发现胃癌疑似患者,可通过胃镜、病理学检测等精确检查进一步诊断,以便及早规范治疗,提高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小贴士

◇关于幽门螺杆菌(Hp)检测与治疗

尿素呼气试验是目前公认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方法和“金标准”。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专家提示:为了家人共同的健康,家庭成员中若一人查出感染幽门螺杆菌,建议家庭其他成员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因为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唾液、排泄物等途径传播。

◇关于血清学胃功能检测

血清学筛查,特别是胃蛋白酶原(PGI、PGII和PGR)、胃泌素-17和Hp抗体等检测,具有无创、简便易行和花费少等优点,已广泛运用于胃癌和癌前病变的筛查,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PGI反映胃体黏膜功能,PGII属于炎症指标,二者比值(PGR)异常提示萎缩及胃癌风险;而G-17提示胃酸分泌水平和胃窦萎缩情况。通过检测血清胃功能指标筛查出胃癌的高风险患者继之以胃镜检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