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农业部食堂因TA引来争议!你家的厨房里允许TA的存在吗?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钱文婷     2018-12-21 09:29 | |

VCG21gic12564104.jpg

来源/视觉中国

  没有一个敏感词像它那样,一丁点儿的“火星”就能引起大片争议。

  12月19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回应“农业部食堂不吃转基因”等言论。张桃林说:“转基因问题大家都很关注。关于我们食堂吃不吃转基因,或者我们食堂是不是有特供问题?就我了解我们没有专门的特殊供应渠道,我们所吃的东西跟大家一样,都是从市场上购买的。”

  转基因,一个让老百姓既熟悉又担心的词——安不安全?能不能吃?会不会影响后代?这三连问往往“怼”得售货员无话可说。它真有那么可怕吗?网络上,“挺转”和“反转”网友吵得不可开交:一方说这是科技的进步,另一方则为转基因食品贴上‘恶魔食物’的标签。相比于各种道听途说的“观点”,不妨静下心来了解一些关于转基因的“事实”。

  转基因是未来发展前沿

  事实上,杂交和转基因都是人工选育作物,让不同的物种互相取长补短,培育出性状更为优良的品种。杂交技术是在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物种之间进行整套遗传物质的融合,而转基因则是在某一物种原有的遗传系统中,直接加入外源特定的基因。举例来说,甲和乙是两个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甲的基因序列为ABCDEFG、乙的基因序列为ABEDCFG,若想获取基因序列为ABDDDFG的丙,传统方式是将甲和乙不断杂交,经过数代筛选得到基因纯化的丙;而转基因技术就是找到一个基因序列中含有DDD片段的丁,剪去甲基因中的CDE,直接替换成丁D的DDD,从而获取想要的基因序列ABDDDFG。从结果来看,两种途径最终培育出来的“丙”是一样的。

  全球转基因技术发展已有40多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也已有20年的时间。在国家持续支持、科技界与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转基因研发创新取得了重要成果。但随着技术的逐步应用,近些年国内围绕转基因安全的争吵趋于激烈,技术产业化进程被搁置。

  我国于2008年设立了转基因重大专项,支持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近十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克隆了100多个重要基因,获得1000多项专利,取得了抗虫棉、抗虫玉米、耐除草剂大豆等一批重大成果,我国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研发能力显著提升。

  “转基因技术是农业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汪学军表示,“和传统育种一样,两者本质上都是基因重组。转基因育种是种间单一基因的导入,更精准、定向、高效。”据介绍,到2016底全球28个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7.8亿亩,占全球耕地面积的约12%。全球转基因研发发展势头强劲,研发对象更加广泛,已涵盖了至少35个科,200多个种,涉及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水稻和小麦等重要农作物,以及蔬菜、瓜果、牧草、花卉、林木及特用植物等。研究目标更加多样,由抗虫和抗除草剂等传统性状向抗逆、抗病、品质改良、营养保健拓展。

  “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必须在转基因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 汪学军说,“转基因是现代农业的战略性前沿技术,已成为农业育种的主要技术之一,始终是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据介绍,转基因技术是历史上推广最快的技术之一,已成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重塑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的重要力量。

  至少和传统食品一样安全

  转基因技术产生以来,为保障转基因产品安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成为全球公认的评价准则。依照这些评价准则,各国制定了相应的评价规范和标准。

  我国按照全球公认的评价准则,借鉴欧美普遍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了涵盖1个国务院条例、5个部门规章的法律法规体系,覆盖转基因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审批和产品强制标识等各环节。组建了由64名专家院士等组成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47位专家组成的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2个第三方检验测试机构,负责转基因安全评价、标准制定、检验检测。

  “在我国只有经过安全性评价的转基因产品才能上市,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它的安全性和传统的食品是等同的。”汪学军表示,“只要经过全面评价,转基因产品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这也就意味着,不存在对下一代及更多代产生危害的物质基础。”事实上,转基因产品是迄今研究最为深入、检测最为全面、监管最为严格的一类农产品,“其安全评价的严苛远高于咸菜、腊肉。”

  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介绍,65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亿人吃过转基因食品,但未发生一例被科学证实的安全问题,实践证明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一段科学声明是:通过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改良的作物是安全的。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医疗协会、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和其他做过证据调查的有影响力的组织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食用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并不比食用以传统植物改良技术进行改性的作物风险大。

  我国已有成熟的产品储备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高校先后开设了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的课程,培养了一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早期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二,但不少国家后来居上,目前我国的排名已降至第八位。除了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等农业大国外,巴拉圭和巴基斯坦也排在中国之前。

  中国目前已经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农产品只有抗虫棉花和抗病番木瓜两种,在转基因水稻、大豆、玉米等领域只进行了技术研究和品种储备。“我国的转基因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转基因玉米等技术也很成熟。” 戴景瑞院士表示,“中国在某些研究领域技术层面处于‘并跑’甚至‘领跑’角色,但在产业化方面还远落后于美国等国。” 转基因研发科学家张世平也表示,已有相关企业在阿根廷研发并申请了转基因大豆的种植许可,表明了我国在技术层面的能力。

  据戴景瑞院士介绍,我国目前有20余种转基因玉米正在或已提交审请材料,这些产品成熟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正翘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我们的品种有竞争力,且在区域试验都取得了成功。”戴景瑞表示。

  根据农业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黄季焜的研究,以2025年转基因玉米采用率95%来测算,以虫害一般年份作为假设,与基准情景相比,其当年GDP增加量可达534亿元,GDP增加比例为0.05%,虫害较重年份则可达854亿元,这还是没有计算因减少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而带来的健康收益。而在整个社会影响中,农民、城市消费者的受益是最大的。为此,黄季焜认为,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的目标每晚实现一年,其代价都是很大的。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相关链接】有关转基因的Q&A,进一步解答你的疑惑

  如何正确“解读”“转基因”?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专家戴景瑞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老百姓最关心的五个问题做了回答。

  ①小番茄、彩椒、紫薯都是转基因吗?

  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圣女果、紫薯、彩椒等都不是转基因品种。

  植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类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对野生植物进行栽培和驯化,从而形成了丰富的作物类型。我国市场上所有的圣女果、紫薯、彩椒等都是自然演变和人工选择产生的品种。

  转基因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我国自己种植和生产的转基因抗虫棉和转基因抗病毒番木瓜;另外一类是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转基因甜菜和转基因棉花,主要用作加工原料。

  ②能否通过外表辨别转基因食物?

  要辨别转基因,必须用一些仪器从分子的水平上做实验来确定。现阶段,由于转基因技术培养的产品还是抗虫、抗除草剂、耐寒这样的性状,普通消费者是无法用肉眼从外观来判定转基因和非转基上有什么差别。

  ③抗虫转基因作物虫子吃了会死,对人体会有影响吗?

  实际上,抗虫转基因作物对人无害。抗虫转基因作物中的Bt蛋白是一种高度专一的杀虫蛋白,只能与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肠道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肠穿孔,导致害虫死亡,而其他昆虫、哺乳动物和人类肠道细胞没有Bt蛋白的结合位点,因此不会对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造成伤害,更不会影响到人类健康。

  另外,人类发现Bt蛋白已有100年,Bt制剂作为生物杀虫剂的安全使用记录已有70多年,至今没有Bt制剂引起过敏反应的报告。

  ④转基因食品会影响子孙后代吗?

  现代科学没有发现一例通过食物传递遗传物质整合进入人体遗传物质的现象。事实上,任何一种人们常吃的即使是最传统的动植物食品,都包含了成千上万种基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担心食物中来自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会改变人的基因并遗传给后代。

  ⑤转基因作物对生产有什么用?

  转基因农作物的增产效果是客观存在的。现阶段广泛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并不以增产为直接目的,有着更高产量和其他更优良特性的转基因作物,是下一代转基因作物研发的方向。

  转基因抗虫、抗除草剂品种能减少害虫和杂草危害,减少产量损失,加快了少耕、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实际起到了增产的效果。孟加拉国农民在过去的种植季要施80至140次杀虫剂,正是因为种植了转基因抗虫茄子作物,现在他们施用农药的数量可以直接降到零。另外如巴西、阿根廷等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后产量大幅度提高;南非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后,单产提高了一倍,由玉米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印度引进转基因抗虫棉后,也由棉花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