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正文

夜上海·流连|海上寻楼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杨洁     作者:杨洁     编辑:赵菊玲     2021-08-30 16:36 | |

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一艘古老“船舰”静静停泊。那是与浦江饭店一墙之隔的金山大楼,今年已有116岁了。日前,历经8个月修缮之后,这栋百年大楼卸除了外围脚手架,重现芳华。

老建筑承载城市文脉记忆;它们不仅仅是房子,更是凝集了文化、历史与情感的人们生活栖息之处。漫步街头,寻觅一栋栋焕发新生的百年大楼……阅读建筑,就是阅读这座城市的当下与过往,亦是阅读人民城市理念与文旅新空间。

【金山大楼】

虹口区黄浦路43号

大名路、金山路交叉口,是金山大楼的最佳观景点。在这里“打卡”取景,身后的建筑正呈L型视角,与“网红”武康大楼有异曲同工之妙。日前,经过精心修缮与“梳妆打扮”,金山大楼焕然新生:清水砖墙青红相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庄重,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让这栋大楼充满历史韵味。

图说:金山大楼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摄

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金山大楼建造于1905年,起初为浦江饭店的酒店客房。它是20世纪上海最早的酒店客房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解放后,大楼由政府接管,现为民居。2015年,大楼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

作为曾经的酒店客房,金山大楼的主体结构与浦江饭店高度一致,长廊式呈L型结构,房屋按此布局分列两侧。如果看过旧照片,你就会发现,楼内的木质楼梯可以看到精致雕花,室内也有着木作与石膏雕饰,融合了维多利亚风格的植物纹饰元素。历经岁月的打磨,依然可以想象当年的华美。

改为民居后,走廊过道就成为居民们的开放式厨房,各家煤气灶放在走廊两侧高高低低的台子上,“一家炒辣椒,整层都辣煞”的尴尬事时有发生。为恢复建筑历史风貌,同时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去年夏天,大楼启动整体性房屋修缮。

施工方通过调阅历史照片,尽可能还原房屋原貌,最大程度保留历史脉络。同时,还更换升级金属材质部分,并增加防水隔音层,既解决漏水、噪声等问题,也恢复了老房子冬暖夏凉的功能。

楼梯间精美的装饰,是室内重点保护的核心。“我们对楼梯间做了油漆出白,尽可能地按照历史的栗褐色,恢复楼梯间的整体颜色。铁艺的防护栏杆也作了除锈处理,以黑漆进行历史原样恢复。”金山大楼修缮项目设计师陶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今天,步入大楼,沿着栗色楼梯拾级而上,恍若穿越时空;百年岁月,仿佛就在指尖划过雕花扶手时,活态呈现。

【武康大楼】

徐汇区淮海中路1850号

3天42.4万人!今年端午小长假期间,武康大楼再度登上上海乃至全国的热门景点榜单。短短3天,武康大楼所在的衡复历史风貌区,就吸引了42.4万多名游客前来。

图说:武康大楼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摄

建于1924年的武康大楼,采用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上海最早一批现代化高层公寓,旧称东美特公寓,又称诺曼底公寓,因外形酷似法国著名战舰“诺曼底号”而得名。站在武康路、兴国路、淮海路、天平路、余庆路,川流不息的五街交汇处,仰头而望,你会感慨这个旧称如此恰如其分:建筑师邬达克将这块三角形地块利用得淋漓尽致,瘦长的30°转角大楼,宛如一艘巨型战舰劈波斩浪。

作为一栋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武康大楼的外立面继承了巴黎“水刷石”的风貌,同时也采用了浪漫主义风格的红砖。它也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限,大楼底层采用骑楼样式,将店面橱窗向内收缩,留出人行道空间。

作为沪上近年来的“网红打卡点”,武康大楼的拍摄体验也“扩容升级”。2018年3月起,武康大楼周边架空线整治工程启动,经过近一年艰苦奋战,大楼周边上空的“蜘蛛网”消失了,近一个世纪前的舒朗天际线又复现在人们眼前。2020年10月起,武康大楼街区又开启“微更新”项目。信号灯综合杆优化、冗余立杆移除、空调外机隐蔽……优化移除的“城市家具”达109处之多。

大楼斜对面,天平路、淮海中路路口,总是聚集着无数市民游客。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以前,人们要拍一张美照,可能只能候着红灯间隙与行人空挡,匆匆按下快门;而今,随着街区“微更新”完工,新增的530多平方米“凝望”空间,720°全感官的“建筑可阅读”趣味体验,让遗憾不再。

当城市建设的“五线谱”层层退去,当漫步休憩的街区环境步步改善,人们已不仅满足于在它的宏伟身姿前“拗造型”。大楼附近,文艺书店、网红咖啡店、专业书店、多元文化空间、文创展览齐聚;在源点广场,指向牌还标明了各个海派文化地标的步行距离——上海宋庆龄故居60米、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750米、衡山坊900米……从一栋楼到一条街,梧桐掩映间,最是老上海风情。

【邮政大楼】

虹口区天潼路395号

黄浦江与苏州河,上海人最亲切熟悉的滨水空间;而在“一江一河”交汇处,从苏州河水缓缓流过的四川路桥上向北望,看到的第一幢建筑,就是马蹄型的上海邮政大楼。

图说:邮政大楼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水磨石外墙,绿色窗框,钟塔楼高耸……这座西洋古典主义建筑,今天看起来仍气势磅礴。1924年建成后,大楼作为上海邮政总局启用。有人说,这是陪伴上海人的“时间胶囊”:“想想老早认真写信、着急收信;写明信片、贺年卡,寄收包裹,用传呼电话的岁月;看看今天几乎不再写信,消失了的传呼电话,禁不住眼眶湿润了……”

细细端详钟塔基座旁的信使群雕,这一边,三人分别拿着火车头、轮船和电信电缆模型,象征交通和通信;另一边,也有三人,中间是希腊神话中的通信之神,左右都是爱神,象征邮政为人间沟通情愫。

大楼既流淌着鱼传尺素的柔情,也见证着激情燃烧的岁月。大楼322会议室里,玻璃上还保留着70多年前的一枚弹孔——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四川路桥苏州河南岸,曾与驻守在对岸邮政大楼的国民党军激烈枪战。解放上海的最后一战,就发生在邮政大楼。

斗转星移,如今邮政大楼变身邮政博物馆依然矗立在苏州河畔。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首席传讲人张家禾曾这样说:“你如果去问,镇馆之宝是什么,回答就是:镇馆之宝就是这座大楼本身。”

走进大楼,一层设计别具特色,金色扶手配以独特的马赛克地砖,让旋转楼梯宛如影像般复古梦幻。二楼的营业大厅气派宽敞,还保留着木制的营业柜台护栏,当年,它享有“远东第一大厅”的美名;如今这里依然是四川路桥邮政支局的营业大厅。

除了正常办公营业外,大楼里还“藏”着全国首家邮政博物馆。通过全息技术还原的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影像,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1909年上海邮政总局用来运输邮件租用的马车……邮票走过邮路,记载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

未来,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还将打造为“海派文化发源地”“网红旅游打卡地”“时尚潮品首发地”,使老建筑注入新功能、焕发新活力。

新民晚报记者 杨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