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长三角 > 正文

以科技赋能,闪徽茶之光,一杯茶里的创新路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吕倩雯     作者:吕倩雯     编辑:赵菊玲     2021-11-17 09:15 | |

新民晚报讯 (通讯员 李晓洁 记者 吕倩雯)对于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桂利权来说,这几天比工作还忙的是回复信息。不久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参与的“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科技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消息传回黄山,雪片般的祝贺与点赞从桂利权的微信里纷至沓来。作为“谢裕大”的一分子,这一切让他直呼:“太自豪了!”

图说:俯瞰茶园 徽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统一的典范之作,这份“国耀”对“谢裕大”来说意义重大。14年科技创新路,一份全国瞩目的荣光是最大的肯定。

走壁穿崖漕溪水,通仙破闷谢公茶。1993年的漕溪茶厂,毛峰的香气开始弥漫,但没过几年,桂利权就发现了茶叶生产线中存在的问题。“那时一条生产线需要五六个工人,所有制作工序全凭手工,不仅杂乱无章,茶叶的清洁度也得不到保证。”

从粗制到精制的第一次革命迫在眉睫。创新,是打破围城的必经之路。

探索、实践、研发,2006年,“谢裕大”设计并制造出国内第一条黄山毛峰茶清洁化、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加工生产线,实现了机械化、连续化生产,制茶全程不落地,清洁度实现了飞跃。

在杀青这一关键工序上,新的生产线仍需靠人工控制温度,依赖感官和经验给茶叶的气味带来了不稳定性。作为黄山茶的“金字招牌”之一,“谢裕大”十分珍惜品牌的羽毛。抓住品质,就抓住了打响品牌的命脉。第二次技术革命,“谢裕大”的步伐加大。

在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理论指导下,“谢裕大”突破了绿茶加工温度精准控制、连续化揉捻及做形等技术瓶颈,创建了绿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及生产线,实现了生产线的智能化、数字化。

深耕科技创新,两次技术飞跃,“谢裕大”的产能从最初单机生产时的每年30吨,发展到了如今每年2000吨,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43亿元,新增效益10.3亿元。

两个月前,桂利权去往四川雅安、自贡、成都等地茶厂参观学习,当地茶厂负责人听说他来自“谢裕大”,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他们的生产线技术,是从‘谢裕大’学习过去的,在这点上,‘谢裕大’称得上是领头羊!”桂利权骄傲地说。从一方走向全国,“科技兴企”的成功实践不仅为“谢裕大”挂上了“前进挡”,也为无数茶企照亮了转型发展的方向。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