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带孩子去扫墓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曹刚     编辑:郁晶陶     2018-04-02 12:19 | |

刚过去的双休日,众多墓园人满为患,几天后的清明假期,祭扫客流将再攀高峰。拥挤人群中,鲜有年幼的身影。许多家庭有相同默契——不带孩子去扫墓。尤其一些老人,认定某个习俗,一旦违背,会平添心理负担和家庭矛盾,有必要尊重他们的传统观念。

假如祖辈不反对,儿女已懂事,不妨带着他们一起去扫墓,给孩子一种仪式感,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即便不同去,也可以趁清明节和他们聊聊“死亡这件事”。

这个话题的确沉重而伤感,许多父母讳莫如深,担心带给孩子恐慌,其实是自己害怕,所以假设别人都怕。孩子如何看待死亡,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如果我们忐忑不安,欲言又止,敏感的他们就会觉得,那很恐怖;如果我们美化说“永远睡着了”“去远方旅行”,他们容易胡思乱想,甚至对睡觉和旅行心生恐惧。

父母平静认真地讨论生死,孩子才可能了解真相:这是自然规律,意味着分离,无法阻挡,不可逆转;他们继而才会找到安全感:只要心存思念和感恩,家人就永远与我们同在;也正因为谁也逃避不了死亡,才更要珍惜每一天。了解死亡,从来都是为了好好活着。

尊重逝者,珍惜生命,是死亡教育的核心。单纯如水的孩子,在墓前缅怀先人的那一刻,可能比成人更真诚。一个家族的温良家风,需要不断延续。80后、90后理应做好传承,帮助下一代学会铭记。

问9岁的女儿“死亡是什么”,她说:“对死亡不必太伤心,相信奶奶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很好,我不会忘记她,她活在我们心里。”

感谢电影《寻梦环游记》,让女儿热泪盈眶的同时,还触动对死亡的最初思考。影片中,追寻音乐梦想的小男孩在亡灵世界踏上奇幻旅程,伴随“请记住我”的歌声,学会爱和告别。“若想念,亲人永远存在;若忘却,他们就真的消逝如烟。”

每年清明节,都是生命教育的好机会,试着告诉孩子们: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遗忘。死亡不是终结,遗忘才是。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