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一只苹果的问题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易蓉     编辑:郁晶陶     2018-05-16 11:55 | |

摘下一只苹果需要多大的力?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容易回答——苹果的柄有多粗?弄断它需要的扭力越大越好?让苹果损耗最小需要用什么材料?接触面多大、摩擦力有多大?许多细小而基础的问题,在一场创新大赛上难倒了不少“未来工程师”。

最近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海预选赛上,157件参赛作品中有许多呈现出很强的设计感,学生们也比以往更擅长将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于作品,也更有知识产权意识,出现了不少“自带专利”的作品。不过,并不是仅有精良制作、专利就能获得评委的投票。比赛要求参赛团队能够在机械功能、机械原理和机械结构上均有所创新,然而绝大部分团队仅能实现功能创新。

机械学院郑松林教授关于“摘苹果”的提问就难倒了好几支团队。要做出真正能够服务于现代农业的辅助采摘装备,就要考虑以最小的能耗实现最大的效用。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最先要搞清楚的,是最基础的物理问题。郑教授已经连续多年担任评委,在欣慰于学生作品水平进步的同时,学生们在科创过程中表现出的“地基不牢”也令他隐忧。

“地基不牢”的人才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的首席科学家很感慨,真正理解、掌握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计算机、数学模型的人才凤毛麟角,绝大部分所谓的人才,无非只是熟练掌握程序软件,善于“调参数”罢了。在新兴的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或许目前“调参数”也能解决一些状况,获得不小的收获,但是真正要实现颠覆式的创新,没有扎实的根基如何获得巨大突破?!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一进大学校园就特别有“路径感”、着急拿奖出成果为简历添彩焦虑和现实的学生;是追求形式创新,却陷入误区,忽略教学初衷和目标的教育活动。这样的风气、这样的现状,不是少数。

幸运的是,如同通过预赛选拔的12支上海高校队伍,能够自信对答“苹果问题”的学生还是有的。只是,希望更多一些。大学校园该“淡定”一些了,要有远眺的目光,也要有更睿智的坚守,为创新打下更牢的基础。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