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何时重修古戏台和茶园?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光     编辑:郁晶陶     2018-05-23 12:55 | |

邀请了俄罗斯、立陶宛、日本、英国等一流剧目来上海演出的静安现代戏剧谷演出季,今晚闭幕;修葺一新的中国大戏院一个月后又将盛大启幕,新一轮海内外一流戏剧盛宴继续登场——这还只是两个区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过程中,在戏剧舞台上下的功夫,并不包括常年搭建国际文化交流码头的上海大剧院、上交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文化广场和话剧中心等上海活跃度较高的二三十座剧场本来就很丰富的演艺活动。

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建设,是写进“十三五”规划的文化要事,具体体现在今后5年内在黄浦区环人民广场一带,将新建、改建二三十座剧场——相当于眼下上海最活跃的剧场数量的总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发布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上已出台的“文创50条”,都明确提出要把上海打造成亚洲演艺之都。眼下,致力于剧场建设的不仅限于黄浦,还有徐汇、虹口、长宁和浦东新区等。徐汇滨江将建造六座大小不一的音乐剧专门剧场。虹口区与百老汇最大的剧场经营公司倪德伦合作,携手共建上实音乐剧中心。长宁区将建设虹桥百老汇剧场。而在浦东新区将树起上海大歌剧院,希冀其对城市的推动作用最好堪比悉尼歌剧院之于悉尼……留心分析一下当下引进的剧目和即将建造的剧场及其集群定位,仔细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在亚洲演艺之都上演的剧目只聚焦于欧美吗,能否也适当多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元文化?是否只有百老汇音乐剧这一种类型的剧目才有盈利可能?当新一轮剧场建设暂告段落之后,我们应该以何种内容错位竞争?

中国大戏院原本是专业京剧剧场,是梅兰芳、程砚秋经常登台的地方,现在似乎与时俱进成中外戏剧汇聚之所。那么,当我们与各国戏剧人交流愈发频繁之际,作为东道主应该以何待客?我们可以请外国友人去吃小笼包、春卷、虾肉馄饨。但是,我们请外国友人享用中国传统文化盛宴的时候,是否还是只能去逸夫舞台、宛平剧场和周信芳戏剧空间这三个戏曲专业剧场?

在忙着与外国戏剧对标的时候,我们何时也能全盘恢复若干看戏的古戏台和茶园呢?那才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戏曲演出和观赏的情景再现。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