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甜蜜蜜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范洁     编辑:郁晶陶     2018-07-10 12:29 | |

又是一季“甜蜜”来袭。上周,“上海大调研”微信公众号发文《蟠桃黄桃水蜜桃葡萄柑橘水晶梨,一大波沪产水果正赶来,可果农却苦恼了?》,在为沪郊瓜果吆喝的同时,聚焦地产水果的业态瓶颈。

调研发现,上海特色水果近年受到外地和进口水果的双面夹攻,不仅知晓程度、品牌效益下降,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出现供需不平衡,“三分之二农户存在销售难问题”。

上海的气候、土壤条件算不上优渥,水果产业发展有赖“三高”——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目前形成了桃、葡萄、梨、柑橘“四大花旦”,马陆葡萄、庄行蜜梨、金山蟠桃、三林崩瓜等更是获评“国家地理标志”。翻看大调研留言区,市民“哪里能买到正宗本地货”的呼声不断。据市绿容局回应,全市有70家“安全优质信得过果园”,市农委也曾公布全市有300家“水果标准园”,那为何仍出现果农“卖不掉”、市民“买不到”的窘境?

原因不少。尽管,上海很早就探索农业信息化,涉农信息“三个平台”还荣获农业部“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但并无权威、统一的桥梁连接市民与农民;同时,上海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但产销分离和脱节,让农户遭遇利益层层盘剥、层层消耗,难以真正享受优质优价的良性循环。

不仅水果如此。在上海,农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39%,“小农业”如何做出“大文章”?唯有品牌与品质。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起,市农委开展农产品品鉴评优活动,从草莓、西瓜、葡萄,到国庆米、大闸蟹、绿叶菜,农产品哪家强,专家与市民说了算。此外,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试点,统一农产品的加工、储运、包装、推广和销售,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

“小小的水果里面,藏着‘营商环境’的大课题。”诚然,农业供给侧改革,关乎舌尖乡愁、制造品牌和乡村振兴,也让市民的口腹、农民的生计真正甜蜜蜜。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