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父失信,儿受限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徐轶汝     编辑:郁晶陶     2018-07-12 12:50 | |

浙江温州一高考生考上了北京一所知名大学,学校却打来电话:父亲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儿子可能因此被学校拒之门外!

昨天这条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关注,许多人质疑学校有“株连”之嫌。别急着下结论,先来划重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不得有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其中包括: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今年4月底有媒体报道称,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在2018年新生入学简章中规定:“报名考生的家长必须没有失信记录。”这所学校就是一所民办学校。2016年收费标准为“12800元/生/学期”,2017年中加班(CTC)收费标准更是高达“每生每学年6万元”。

这显然属于非必须的教育方面的高消费。失信父母之所以有条件让孩子就读民办学校,就是建立在“欠钱不还”等失信行为基础上的。法律要剥夺的正是失信家长的高消费权,而不是孩子的受教育权,孩子完全可以进普通公办学校就读。

回到浙江这个案例,报道中并没有说明这所学校的性质,如果子女要就读的是高收费的私立学校,被限制入学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公办高校,只因父母诚信问题就剥夺孩子的公平受教育权,的确突破了法律的边界。

信息没有厘清前,下任何结论都为时过早。不过,网友讨论如此激烈,倒是提醒执法部门,对“老赖”执行限制消费措施,特别是处理“父母失信,子女受限”的案件时,一定要慎重。被纳入失信名单者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后果,无论是政府、单位还是个人,一切行为,都应该以法律为准绳来操作,不能任意缩小或扩大后果的范围,也不能进行任意的解释。限制失信人员的高消费行为,一般是由法院来进行判定和执行,这所高校直接给家长打电话下“通牒”,是否“越位”了?当然,法律法规是否合理,是否有“株连”的嫌疑,这是在立法、修法时需要讨论和研究的。但既然当前这一法律法规是有效的,就应不折不扣地执行。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