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今日论语丨打造“上海文化”品牌“金招牌”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秦丹     编辑:郁晶陶     2018-08-03 12:31 | |

如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打造“上海文化”品牌“金招牌”?8月1日至2日,市委书记李强用两个半天时间,调研文化产业、察看文化场馆、走访文艺院团,与文化工作者、艺术家和文化企业负责人亲切交流探讨。

擦亮上海文化品牌,说到底关键还靠人,靠出文化大师。无论是传播方式如何变化,科技创新如何日新月异,文化的根本在“人和人之精神”。说到底是要出一批这样的文化人:不论此人操何业,必然具有人文情怀,他们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因与时空及生命气息相碰撞,而具有深远的实践力和影响力,以及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近现代史上,上海是一个盛产大师的时代。正如李强在走访中指出的,文化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充分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的确,就拿红色文化来说,新民晚报“传承红色基因”栏目报道过的那一条条弄堂、一间间屋子,一处处场馆,曾经,一大批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革命者的身影在此处闪耀,气息在此处流淌,而其中的许多人在今天看来都是文化大师。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以文化为基底的使命感和济世富民的情怀。

无精神不成大师。无论是投身戏剧、绘画、音乐,还是工艺、动漫,只有勤奋和坚持,没有精神也不能悟透业道,成为大师。上海有许多名老中医工作室,其中的杏林大师看起来就一朴素老头,但他是国宝,百年以后其医技不能移之于徒、就之子女,“大师”牌子不可以世袭罔替,就是因为“一人之精神不是另一人之精神”。

用厚重文化夯实上海城市的文化底蕴。上海是一座人文荟萃之城,不缺活力,缺的恰恰是静气。大师是静气的产物,板凳坐得十年冷。上海在培养一批复合型文化人才的同时,一定要有计划、有制度地为“准大师”们创造工作和生活条件。这是十年大计、百年大计。文化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如何发掘上海文化的特性,释放文化人才的生产力,是当下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