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乡贤的回归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易蓉     编辑:郁晶陶     2018-08-08 12:20 | |

  浙江丽水沙铺村,距离云和县县城约1.5小时车程,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里人家靠山依水,村民们在这片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绵延至今已有两百多年。每隔3年的新年,全村村民用板凳、灯笼和花束拼成蜿蜒的龙灯闹元宵,这是村子最热闹的时刻。不少游客也会慕名远道而来,这样的热闹会持续3日。

  却也是仅仅3日。93人是沙铺村的常住人口,绝大多数是已逾七旬的老人,他们的子女常年外出务工,定居异乡。衰老的人,衰败的房子,这是沙铺的现状。空心的乡村,也是多数中国乡村的现状。

  不久前,一支来自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社会学、人类学、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和专家组成“拯救传统村落”工作营,走进了大山,希望为乡村振兴探寻创新。大家发现,建筑的修缮和保护是相对容易的,但对于“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使得乡村得以保持生命”的探究却千头万绪。

  根据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目前我国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数量达到4153个,尽管国家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保护现状并不乐观。交通不便、历史文化价值不够高、居住条件简陋、医疗教育资源匮乏等沙铺村的困境,也是很多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同样遇到的瓶颈。

  每一轮普查,乡村的数量都在减少,其中不乏传统村落。我们希望留住的美丽乡村,不仅是山水风光之美,更是风土人情之美。旅游开发显然并不是万能解药,乡村的振兴是社会多元层次的问题。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永康觉得,政府、社会资源能给予的“外力”扶持可缩小城乡生活品质的差异,但乡村更需要内生动力来实现真正的复兴,而这内生动力或许来自本地乡贤的回归。

  保护,相比急于寻求开发方案、引进资本,或许更应“换位思考”,改善基础设施,保障基本资源,缩小城乡差异,提升生活品质。乡贤的回归从哪里开始?要从乡村之美重新获得认可开始。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