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我们的样子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董纯蕾     编辑:黄佳琪     2018-11-13 14:02 | |

靠脸吃饭,约莫很快就会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而不再是褒贬一个人颜值高低的玩笑话。感谢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应用,我们的样子也能成为生活好助手。

比如,反反复复上头条的“张学友演唱会再抓逃犯”系列,这部人工智能“喜提”逃犯的“连续剧”不断增加着最新剧情,具体而言,其中居功至伟的技术,名叫人脸识别,人工智能(AI)界的当红明星之一。

再比如,寻常某天,随便出个门,你可能便会不止一次被要求留下“你的样子”。购物,刷脸支付,蛮方便!逛展览,入场安检,门票扫码——且慢,也请您朝这边看一下,又一个摄像头。到运营商营业厅,变更个业务,“麻烦侬,对着摄像头,近一点……嗯,头摆摆正……再朝这里侧一点……”,那厢工作人员客客气气,这边您也只好耐心以待。然而,心里总不禁有点纳闷:刚才复印的身份证,派啥用场?临了,为啥还要签名?

还听说过这样的糗事。在美国,有机构使用某大公司的人脸识别系统扫描了535名国会议员的面部照片,经与相关数据库中2.5万张罪犯照片比对,28名议员被识别为罪犯。在英国,人脸识别技术曾尝试用于包括欧冠决赛在内的运动赛事、节日庆典和音乐会等公众场合,结果,将普通人误认作犯罪嫌疑人的“假阳性”匹配超过九成。

其实,新技术还不够靠谱,这事儿好理解。准不准,有多重要?自然是重要的,不准等于白搭。然而,在这个阶段,又没那么重要,我们总要容许新技术有一个试错、纠错、适应、调整、完善、精进的过程。

我有点瞎操心的是,那些准也好不准也罢,更多的是无所谓准不准仅仅立此存照的“我们的样子”,何处存放,怎样保管?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样子”不过是海量数据中的一种,数据量有点大、尤其需要隐私保护的一种。采集何其简单,应用大同小异,保存最费思量。

在数据的海洋中,最任性的采集方法便是一网打尽,拿到篮子里便是菜,殊不知,收获的不仅包括垃圾数据,还有保护数据隐私所需付出的不菲成本。当“我是谁”早已不成问题,何苦还非要“我们的样子”?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