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一条“游”入进博会的鱼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邵宁     编辑:黄佳琪     2018-11-21 14:24 | |

进博会最后一天,我在食品和农产品馆俄罗斯展区买了一条鱼。

这条鱼很不一般。长长的一条,覆盖着一层闪亮的鳞片,鱼的名称俄语音译为“契尔”。代理商说,这是雅库特地区野生的河鱼,他们带来了两种,新鲜的和烟熏的,都是提供给高档宾馆和西餐厅的。新鲜的在市场上卖800元一公斤,但是需要用专门的工具处理鱼鳞;烟熏的可以生吃,在哈尔滨也要卖1000元一条,现在要撤展了,就卖200元。

回家后,我请教了俄罗斯朋友,又查了最大的俄汉字典,原来“契尔”学名宽鼻白鲑,是白鲑鱼的一种,只有西伯利亚以及加拿大北部的河流或湖泊中出产,的确非常珍贵。鱼重约1公斤,解冻后去鳞切片,鱼肉雪白,鱼刺很少,细嫩绵软,入口鲜美。烟熏腌制过的鱼略咸,有股特有的香味,可以像烟熏三文鱼一样作为冷菜吃,也可以夹面包吃。

而鱼的产地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也很有意思。尽管名不见经传,但它是俄罗斯远东的一个联邦主体,面积达31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冬天最冷可达零下70摄氏度,但却是一片无污染的净土。那么,远在俄罗斯西伯利亚湖泊里的一条野生鱼,是怎么“游”进上海的?

原来,俄罗斯是这次进博会的主宾国之一,总理梅德韦杰夫带领4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参加进博会,来自40个联邦主体、约150家俄罗斯公司参展,展出食品农产品、高新技术设备、医疗设备、服务业产品等五大类商品及服务。萨哈共和国也是参展的40个联邦主体之一。于是,这条宽鼻白鲑,在当地被捕捞加工后,又经过长途跋涉、入境过关、检验检疫,最后上了我家的餐桌。

爱好美食的父亲也说这条鱼味道好,随口给它起了个中国名字“西伯利亚鲥鱼”,无论是外形、鳞片还是珍贵程度,都挺贴切的。

一条鱼的旅程,折射出了进博会对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吸引力。首届进博会闭幕了,但开放的中国魅力无穷,进博会效应仍在持续。期待第二届、第三届进博会的召开,届时,一定会有更多的“西伯利亚鲥鱼”“游”上阿拉市民的餐桌。

邵宁/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