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消除特“困”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马丹     编辑:郁晶陶     2019-01-17 13:05 | |

  百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灯泡,点亮了夜晚,让人们尝到夜的甜美,从此欲罢不能。近十来年间,电视机屏、电脑屏、手机屏,随着屏幕越来越小,全民缺觉也越来越严重。2018年的一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人的睡眠时间已经从2013年的8.8个小时掉到了6.5个小时。夜晚似乎越来越有魔力。

  昨天报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英国伦敦知名健身教练麦凯布开办睡眠指导课程,学员交纳750英镑学费,就可以在3个月里学习如何睡得更好。睡觉,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技能,居然需要花钱再学习?着实让人有点看不懂。一方面,各种电子设备、现代科技,确实正在损害睡眠,但另一方面,报复性熬夜,何尝不是现代社会压力过大带来的副作用之一。

  事实上,像睡眠指导课程这样的“疲惫经济”新产业早就悄悄上线并且蒸蒸日上。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7年报告就曾提及,美国睡眠健康行业估值300亿至400亿美元,且呈上升势头。然而,午睡枕、安神喷雾、可穿戴设备等,都只是有着睡眠困难的现代人类的安慰剂,如果不解决现代人对时间支配的焦虑,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缺觉”的问题。

  但是,最令人担忧的,还不是成年人的报复性熬夜。特“困”现象,其实正从成人蔓延到了幼童。上海未成年人成长发展指数显示,本市大多数未成年人存在睡眠不足,仅有34.6%的小学生睡眠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26.8%的初中生睡眠时间在9小时及以上,27%的高中生睡眠时间在8小时及以上。教育部新发的“减负30条”特别强调小学生睡眠每天要10小时以上。电灯、电视、电脑等是影响孩子休息的因素,但教育制度或许更影响着儿童的睡眠,作业多,升学压力大,教育型的睡眠剥夺正在侵害祖国的花朵。减负喊了多年,睡眠越减越少也是事实。然而,减负并非一朝一夕,全民缺觉的改善,或许需要一剂良药缓解全民焦虑。这剂良药,并不是简单地下发几个文件、一刀切地关掉校外机构,而是需要自上而下的人才观、教育观的转变。当社会、学校、家庭都打心底认可“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坦然面对因材施教,而不是攀比跟风,或许才能消除特“困”现象了。

  马丹/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