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过年的仪式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马丹     编辑:郁晶陶     2019-02-21 13:24 | |

告别元宵节,通常意味着农历春节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启。昨天,故宫博物院94年来首开夜场“闹元宵”。披上光影特效的夜故宫火遍社交媒体,成为今年春节当之无愧的刷屏“爆款”,也为这个年画上最华丽的“句号”。

年俗,是我国传统节庆文化的集大成者,皇宫里的年俗自然让人充满好奇。此前,故宫就曾举办过“紫禁城里过大年”年俗展览,也是引得人流爆棚。然而,热闹背后,究竟是浮光掠影的一时赶时髦,还是民俗文化踏踏实实地直入人心,却值得人深思。

现在流行一句话: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但这几年,无论是春节、元宵,还是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似乎越来越少。商家的过年营销手段越来越丰富,人们的节日却越过越从简,甚至有人调侃,过传统节日的最主要内容已经变成“吃”——除夕吃饺子,元宵吃汤圆,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其他的民俗习惯体验感越来越淡。

但实际上,传统节庆不仅仅意味着一餐团圆饭,背后更有一整个文化体系支撑。就像今年的“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除了“游艺行乐”“欢天喜地”,更有“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等主题,饮食文化只是年俗文化里的一小部分。

不可否认,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后,人们富足了,生活也改变了。以前过年才能见一面,变成现在随时随地都能视频通话;年夜饭才有的大鱼大肉,变成了一日的寻常三餐……过年的一些民俗“特例”变成习以为常,但这些“特例”背后蕴藏着的代代传承的情感不应该也变成习以为常。就如,古人敬天祭地时的恭敬严肃,表达的其实是对祖先、对师长、对自然生命的一种敬重和感恩;四世同堂合家团聚共备年夜大餐,品尝家乡味十足的“外婆菜”,其实是亲情传递和继承的纽带。节日的存在,让家人同胞共庆,这是一种不该被遗忘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归属感。

当然,民俗的仪式感重燃热情,绝不是保留形式主义,更不是将文化变成一场简单的热闹,“光影元宵夜”这样的爆款,无论观众褒贬如何,或许都是民俗在当下寻求现代化表达的一种尝试。

马丹/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