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志愿日活量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范洁     编辑:郁晶陶     2019-03-05 12:35 | |

今天是“学雷锋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义诊进社区、义卖入校园、义演送乡村……每逢此季,一场场“春日里的志愿之约”,掀起一股股密集的公益热潮。氛围浓厚诚然可喜,扎堆行善也无可厚非,但志愿服务更贵在日常,在细水长流。

互联网行业有个热词——日活量,即单日活跃用户数量,是评估产品价值的核心指标。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目前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1.09亿人,相当于13人中就有一名在册志愿者。然而,系统上线两年间,记录志愿服务时间人数仅为1739万,不足注册人数的两成;服务时间总数约13亿小时,人均累计75小时。

不难发现,志愿者人数不断攀高的同时,“志愿日活量”尚待提升。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善行都需要被记录,而且“数量取胜”远不如“提质增效”,但如何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依然值得思考。

近日,2018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上海“最美志愿者”80后女律师张玉霞,2009年起接待一万余受助人,承办超过1300起法律援助案件,累计参加志愿服务9800小时,平均每天2.7小时。其中,既有个人日复一日的坚持,亦有法援中心、街道居委的机制支持。

“最美志愿服务社区”黄浦区豫园街道,注册志愿者占社区常住人口19.6%,每年组织志愿服务活动1020余次,平均每天近3次。同样离不开制度,目前街道内已形成1个志愿服务中心、12个基地、43个服务站,还通过拍摄微视频、智能化分析等对不同项目“微更新”。

今天,我们怎样学雷锋?既需《志愿服务条例》等法规保障,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模式,例如运用“互联网+”思维,根据需求“定制化”,发挥志愿者专业特长;优化活动“体验度”,提升吸引力和生命力;形成服务“大数据”,注重项目的跟踪与反馈……精准化、精细化良性循环。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提升志愿日活,增强服务黏度,培育公益习惯,“每天都是学雷锋日”也就成为现实。

范洁/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