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不识《雷雨》?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王蔚     编辑:郁晶陶     2019-03-19 13:22 | |

  近日与一名编导专业的大三学生聊天,问其是否看过《雷雨》,回答竟是摇头。大三了,下半年开始就要为找工作、写论文而忙碌,不知这个专业的学生还有没有机会多去剧院看几场戏、多学一点经典剧目。

  编导专业学生不识《雷雨》,总觉得就像表演专业的不知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我一直以为,中国的编导专业,《雷雨》是必修课,最好还能看看《于无声处》。连宗福先都承认,借鉴了《雷雨》的一些创作手法。大师的东西不研究、临摹,还学什么?

  巧合的是,最近又与一名师范生交流,对方竟然不知道陶行知是谁。现在师范生学科专业知识可能十分扎实,但如果连马卡连柯、陶行知和蔡元培等老前辈都不认识,更不要说孔子、墨子了,不知其从教之路会走多远。

  人不可能是全才,但应当尽可能提升全面素养,包括专业素养、文化修养,以及开阔的眼界和比较丰富的知识面。而知识面狭窄,一味追赶潮流时尚,对本行业、本专业的经典名篇、开路先贤等知之甚少或干脆不屑知晓,反过来也必会制约专业技能的提升。

  不是吗?都说戏剧、影视是综合性艺术,演员要学声台形表,编导自然要精通服化道美,通晓文史哲并注重对新科学、新知识的学习与吸收。都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如果缺失对教育名家的敬重与传承,缺乏做学生心灵伙伴和引路人的功力,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陆放翁所言的“工夫在诗外”,是经历、阅历、见解和悟性的综合表现。无论作哪一行的“诗”,工夫显然要全面,而不是如“三脚猫”般只会一些皮毛。

  王蔚/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