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一封家书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宋宁华     编辑:郁晶陶     2019-04-17 13:23 | |

  人间四月,捎来了春天的气息。联想起前段时间撰写的《一封来自“天堂的家书”》,一个来自浦东周浦镇首届“上海最美家书”征集中的真实故事。一位老师读完学生为已逝母亲写下的书信后,以“妈妈”的口吻、含泪挥笔写就“天堂的家书”。故事令人泪目,人们也为这位“妈妈老师”的文采斐然、高尚师德由衷赞叹;之后在不少学校中掀起了写“两代书”、诵读家书的热潮。

  在木心的眼中,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因得之不易,也更弥足珍贵,所以也就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最贵家书”。

  四月,是希望的季节,也是缅怀的季节。在“燃灯者”邹碧华离开一千五百多个日夜后,妻子唐海琳回忆起当初的点滴美好,为丈夫写下了一封无法投递的“家书”。“碧华,你富于理想、敢于创新,你孜孜不倦地探寻更美好的世界,你‘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座右铭,曾经激励了无数人。现在,虽然你离开了,但是你的故事却为更多的人照亮了前方,成为许许多多人的理想之光。……还记得大学毕业那会儿,你特意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道:‘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而我想对你说:‘你的生命亦是我爱的雕塑。’”

  家书,是家人的牵肠挂肚、絮絮叨叨,也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壮志未酬、家国情怀。1911年,一个面貌如玉、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写完诀别书后,冲入生死场,24岁慷慨就义,留下一封让人肝肠寸断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情真意切力透纸背,也让林觉民与妻子的故事成为千古绝唱。

  因为往来者多为家人、好友,重温这样的家书,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真情实感,从中也可品味出许多人生哲理,超出了家书的基本功用范畴。在《傅雷家书》中,父亲和儿子亦师亦友,谈人生论艺术;在《曾国藩家书》中,治军、为政、修身、持家……浸润着人生历练的言传身教。

  今天我们重温家书、寻找家书、传播家书,也正是透过“家”这个社会的最小组织,观照自身,传递大爱。

  宋宁华/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