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我们的客人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任湘怡     编辑:郁晶陶     2019-05-17 13:42 | |

最近我挺想去看一个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展览中的231件文物,来自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中亚腹地。这个地区,波斯人统治过、亚历山大远征过,又曾纳入大月氏贵霜帝国的版图。多个文明在这里交汇,留下印记。这也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一个分展览。

据看过的人介绍,其中的一个展厅,大型的金冠、小型的金饰,在幽暗的布展空间中熠熠生辉,仿佛连墙壁都会发光。一批来自贵霜帝国的贵族墓葬,向2000年后的人们展示游牧民族的穷奢极欲。

这些文物是中国观众的“老朋友”了。2年多来,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城市中展出,像是一群旅人,从一个驿站到下一个。

这是一批背井离乡十余年的“旅人”。2006年,在联合国的帮助下,阿富汗精挑细选了200多件精品,赴多个国家巡展。正是这一年,塔利班东山再起,重新占领了阿富汗大部分领土。文物的世界巡展,与其说是向世界介绍阿富汗,不如说是远走避难。从那时起,它们开始辗转于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再没回到故乡。

2017年,这批文物在故宫的展览结束后,原计划的美国展览突然因故取消。如果不回阿富汗,就需要继续巡展。中国的多家文博机构举起了“接力棒”,敦煌、成都、郑州、深圳、长沙,都留下了这批文物的足迹。

用巡展的方式保护,对这批阿富汗文物来说,是不幸,更是幸运。不幸的是有家难回;幸运的是,世界上有一群热爱文化、珍惜历史记忆的人们。

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西域,联合阿富汗的大月氏王国共同抗击匈奴;公元628年,玄奘西行,取道阿富汗进入印度;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隶属安西都护府的阿富汗,出兵勤王……我们的历史,与他们的历史,曾如此密切。或许,金冠展品主人的家族,曾与汉朝交往;或许,展出的某些器皿,出自东方古国的工匠。

人类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如藤蔓牵扯,或同源或分支,有交融有影响。守护文物,就是守护记忆——我们的、他们的、大家的。

丝路之上,黄沙漫漫。依稀听到地上地下的文物,如历史的回声,喃喃低语。

任湘怡/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