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恶心”的蚕宝宝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陆梓华     编辑:郁晶陶     2019-05-24 14:27 | |

“有一天,老师给我们发了几条蚕宝宝。从老师给我的那一刻,我就感觉有一点点恶心。现在,它有一点点长大了。我感觉蚕宝宝越来越恶心。”

这两天,一篇名为《我的蚕宝宝》的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火了。有网友深有同感,也有网友担心,小朋友这篇作文恐怕少不了一通批评。毕竟,一步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感叹蚕宝宝吐丝结茧造福人类的不易,这些才是“正道”。于是,众人戏谑“小朋友有点过分诚实”,直接把小朋友的作文送上了热搜。

可是,真的过分么?说真话,诉真情,历来是每个踏入学堂的孩子最早接触到的道德准则。“诚实”之所以有了“过分”和“不过分”之别,很大的原因在于评价的视角出了问题。

前一阵去一个青少年课题展示活动当评委,活动要求参赛学生现场介绍并且回答提问。其中一组孩子显然经过了周密训练,见到评委们来了,立正,稍息,敬礼,然后开始了介绍,准确地说,是“朗诵”。两人几乎把展板上印得密密麻麻的论文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然而,面对提问,孩子仍旧“端”着,从论文中拎出只言片语作答,回答得疙疙瘩瘩。“我”的参与,“我”的思考,“我”的见地,被牢牢挡在了展板之后。

而在另一个展台前,两个孩子仍趴在地上,紧张地调整着地球模型悬挂角度,不时看看一团皱巴巴的玻璃胶有没有粘牢——那是他们怕浪费材料,决定用来表示“流星”的宝贝。看似不完美的展示,在评委们眼中,则透着几分完美。

如果说“讷于言而敏于行”是《论语》中对于成人世界的约束,那么对于青少年,似乎可以改一改。勇于表达自己,勇于从寻常中包容异常,乃至发现异常,才是创新的源泉。至于蚕宝宝,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就提出过一个好玩的问题——为什么蚕宝宝只能吃桑叶?并且,还真的找到了答案——原来,家蚕体内的一个苦味受体基因,决定了家蚕的桑叶专食性。那么,童年的“恶心”经历,是否又会催生一个未来科学家研究“为什么有人讨厌软体动物”呢?

不用时刻立正、站好,松弛一点,或许思路更广,发现更多。

陆梓华/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