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 | 相亲平台挖下消费陷阱,必须得治!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纪玉     编辑:吕倩雯     2019-08-07 17:26 | |

“短信电话狂轰滥炸”“不签协议想走难,上厕所都有人跟着”“推荐时说学历是本科,见面变专科了”……近来,不少相亲者向“新华视点”记者投诉,部分开通了线上平台的相亲机构在线下大搞“轰炸式”推销、“绑架式”签约、“凑数式”服务,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图片来源:东方IC

一些相亲平台挖下的消费陷阱,在媒体报道中屡屡可见。今年“315”前后,有媒体连续报道了两起与某相亲平台有关的投诉。两名当事人都是接到“红娘”电话、被告知有匹配对象而去线下门店,结果在一个小房间里经历了“红娘”6小时的“疲劳轰炸”,稀里糊涂签下了近两万元的“VIP会员服务合同”。“新华视点”记者以相亲者身份实地走访,也是类似遭遇:几次想走,都被工作人员以各种理由拦下,约谈时间超过4小时。除了这种半强迫式的推销方式,消费者投诉的问题还包括先交钱签字才能看合同、口头承诺与合同条款不符、合同条款与后续服务不匹配……

这样的“服务”,到底是“牵线”还是“坑人”?虽然有消费者事后反省自己态度不够强硬,没有果断拒绝,但这种想方设法把人控制在密闭空间内长时间游说的推销手段,本来就已经脱离了正常的范畴。是否购买服务,应该是消费者在信息对称前提下做出的自主选择。数小时与外界隔绝、遭遇轮番游说的消费者,被置于明显的不利地位,还有没有状态进行“自主”决定,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种推销方式,理应叫停。

相亲中介服务暴露出来的一些乱象,亟待得到整治。不能任由相亲平台挖下消费陷阱,坑害消费者权益。诱导消费、霸王条款、服务承诺不兑现……这些问题屡遭消费者投诉,恐怕不能归结为偶然现象或仅仅归咎于员工个人素质,更应检视平台的经营理念是不是偏离了正轨。有专家建议,由民政部门会同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种种疑似违法、侵权行为的存在,显示出婚介服务市场有待规范的地方仍然不少。

而对于消费者一方来说,面对相亲平台的推销攻势,也得尽量保持清醒。如果轻信“承诺”,认为花钱买服务就能觅得“有缘人”,那就想得过于简单了。

纪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