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丨可阅读可走进,让老建筑与市民更“亲”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纪玉     编辑:赵菊玲     2019-09-23 16:10 | |

昨天,首届“建筑可阅读”旅游线路推广及文创市集启动仪式在静安公园举办。从去年开始,上海市区相关部门在黄浦、静安、徐汇、长宁、虹口、杨浦等六个中心城区开展了“建筑可阅读”工作。目前,六个区老建筑开放总量达到1032处,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764.63万人次,争取到今年年底新增134处开放建筑,开放总量达到1166处。

图说:衡复风貌区有多座历史悠久的老建筑,不同的造型风格都有着可阅读的故事。新民晚报 杨建正/摄

上海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资源,这些建筑诉说着城市记忆,是我们身边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老建筑,不仅要保护,还要让它们与市民游客亲近起来,让更多人了解老建筑中珍藏的历史文化。“阅读”建筑,是“阅读”上海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已经有1000多处老建筑设置了二维码,年底前,六个区将力争完成所有2180处建筑的二维码设置工作。漫步街头,拿出手机扫一扫建筑铭牌上的二维码,建筑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便呈现于眼前。

更让人欣喜的是,很多老建筑不仅可阅读,还可以走进去,亲身感受建筑之美及其历史文化底蕴。如果只能在外面看,却不能进去参观,难免让人“意犹未尽”,而且隔着墙,难以一窥究竟,也不能算真正的“亲近”。本着“应开尽开”的原则,上海持续加大老建筑的开放力度,以改变“牌子好挂门难进”的状况。与设置二维码相比,开放建筑无疑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但所能换来的综合效益,令努力变得值得。一些老建筑设置了志愿者导览服务,还可在线预约,为参观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图说:位于复兴西路62号的百年建筑“修道院公寓”,变身衡复风貌馆重装亮相(资料图)。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摄

老建筑可阅读可走进,令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文化服务更加丰富。不过,要把工作做到“极致”,还需进一步锤炼精细化的“绣花”功夫。据媒体报道,个别历史建筑的铭牌设置不合理,或是位置过高,或是被雕塑等物体遮挡,要扫上面二维码十分吃力;一些铭牌的二维码缺损或模糊,同样导致不能成功扫码。这些情况不免令人遗憾,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尽快改善这些不完美的细节。

建筑是沉默的,但它们依然能够成为生动的讲述者,将发生在其中与周边的故事娓娓道来。“亲近”老建筑,从中感受上海的文化魅力,是不可错过的珍贵体验。

纪玉/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