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丨生长的校园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陆梓华     编辑:郁晶陶     2019-12-13 12:49 | |

弧形的线条交错,隔出隧道般的阅读空间。图书馆尽头,则是一间古韵悠长的“文墨书香”博物馆。熨烫宣纸的熨斗、形状如一支毛笔的墨、民国时期的书桌椅……300余件展品各得其所,在灯光的映照下,吸引着一群又一群好奇张望的小朋友。

去过静安区和田路小学很多次,但是,昨天看见这块区域,还是觉得有些陌生。校长张军瑾揭秘,原来,这是经过了好几年“退租还教”,沿街一排杂乱的小店“还”回来的空间。虽然只是狭长的一条,但经过精心设计,完成了这次小小的革新。

一次,张校长问孩子们,我国有哪些创造发明?孩子们七七八八说了一些,但大都集中在四大发明上。她就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着缺陷?中国的孩子究竟该怎样学会创造?于是,她和科研室主任倪哲宇领着一群老师开始给自己“出难题”。在“螺蛳壳”里筹建了小小的校园博物馆不算,老师们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原创了一整套《正在创造》读本。

翻开书页,惊喜不断。原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读可赏,还能玩!比如“未来工程”板块融入了不少新技术设定任务,用定格动画的形式拍一个水墨动画短片,设计一座抗震建筑,探究墨色深浅对溶液pH值的影响,制作一枚有芯片的指南针,为青花瓷设计一场拍卖会……下个学期,校门另一侧的这幢楼也要变身了,给孩子去探索和体验。

在上海,和田路小学以“创造教育”闻名。然而,论生源,这所公办小学顶多算是普普通通。是这群热爱“折腾”的老师,每个学期围绕一个主题“逼”着孩子们想点子,做课题。眼下时髦的PBL项目化学习,在这儿早就开始了。用纸板箱搭建筑,为校园设计安全装置,做一份普通劳动者调查……难得的是,每一次活动都是全员参与,没有一项任务是“学霸”专属,或者为了追求呈现效果完美而由老师代劳。    

这是个不断生长的校园,隔三差五去一次,就能看到墙壁上、走廊里,又会多出一些小置物架,孩子们的各种作品被隆重呈现出来。最近,校园里又多了不少二维码,扫一扫,学生作品的产生过程跃然屏幕。教育的温度,也就从这角角落落里,热气腾腾地透了出来。    

陆梓华/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