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市政厅 > 正文

七夕之约 | 你是我最牵挂的那颗“星”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毛丽君     作者:毛丽君     编辑:吕倩雯     2018-08-17 14:21 | |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4300多公里,这是他们之间“银河”的宽度,也是上海到日喀则的距离。今天是七夕,记者走近上海援藏团队和他们的家属,听他们讲述关于爱、关于家、关于守望的故事。这个夏夜,他们是彼此心中最牵挂的那颗“星”。

图说:8月初邹忠出差回沪,七夕难得陪伴在家人身边。采访对象供图

她说,为母则刚

他说,余生是你

“妈妈,我掉地上了。”“妈妈知道,可是妈妈实在抱不动你,你能自己爬上来吗?”这段对话发生时,恽芸蕾怀孕6个月,大女儿恬恬四岁不到。半夜女儿从床上滚到了地上,她试了好几次想把女儿抱上床,却始终没有成功,于是她只能在一旁守着。在那个漆黑的夜里,她心里的无助膨胀到无限大。

二宝是意外到来的,怀孕期间两次大出血,每月的产检都是自己一个人搞定,恽芸蕾说自己已经成了“女汉子”,什么事都特别淡定,特别能扛。“你可能不信,以前的我,是吃饭连筷子都要别人送到面前的嗲妹妹,以前听别人说‘为母则刚’觉得特别做作,可现在我终于体会到这四个字的真谛。”

恽芸蕾笑着说,邹忠的眼眶却红了。两年时间,妻子从“嗲妹妹”到“女汉子”的转变,于他而言,是道不尽的亏欠和愧疚。

邹忠,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上海建交党委、市住建委两委机关中第一个“80后”正处级干部。两年前,他作出援藏决定时,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最好的爱人一定能在时光中相守,在困苦中相牵,在老去中相望。”2016年6月18日,邹忠启程进藏,这是他上车后发给妻子的一句话,挥手之际,车上车下早已泪如雨下。

图说:邹忠藏区公寓的宿舍里摆满了妻子和孩子的照片。采访对象供图

两年来,付出最多、牺牲最大的无疑是自己的妻子。恽芸蕾是长征医院的一名药剂师,怀上二宝并不在计划内,却成了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一道难题。怀孕后丈夫一直不在身边,大事、小事全部自己搞定,跟丈夫的交流基本靠视频电话,那也免不了很多时候邹忠忙于工作连接电话的时间也无法保证。

这些都不算什么,碰上家里有人生病,才是最大的煎熬。怀孕8个月,女儿半夜发高烧41摄氏度,挺着大肚子半夜不方便去医院,她只能给女儿吃了退烧药,并物理降温,整夜不睡守在一旁;儿子刚满月,邹忠就回了西藏,婆婆脚疼走不了路,产假里的她除了要照顾好两个孩子,还要买菜做饭,照顾老人;婆婆送女儿上学,两三公里的路程往往要走半个多小时,为了减轻婆婆的负担,邹忠给还不会开车的她买了辆助动车,刚出月子没多久的她,拎起超沉的车头瞬间腹痛如刀绞,委屈得嚎啕大哭……从来都没有天生的“女汉子”,为了承受岁月之重,她们硬着头皮把自己逼成了“女超人”。

妻子的付出,邹忠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些紧急关头的爱莫能助,成了他心底沉甸甸的愧疚。

妻子或许能理解他的选择,但年幼的女儿却理解不了。因为工作原因没能赶回来陪她一起庆祝三周岁生日,邹忠成了女儿口中的“坏爸爸、臭爸爸、大骗子”。因为看到爸爸在西藏陪他资助的福利院孤儿一起过节的照片,女儿吃醋地说:“你就知道陪藏族小姐姐,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了。”原本和他最亲近的女儿,不经心一句“现在我最爱妈妈”,让邹忠心里不是滋味,这次出差回沪,7个多月大的儿子在他怀里认生地哭闹,更让他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援藏三年于家有愧,却不后悔做这个选择。”两年来,学土木工程的邹忠在雪域高原大展拳脚,把装配式建筑搬到了日喀则,着手描绘构建起日喀则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蓝图。忙于工作、家庭的恽芸蕾是这批援藏干部中为数不多忙得没时间去西藏探亲的家属之一,看到别人一家团聚的场景,邹忠难免会眼红,但在他心里,更多的是对妻子的心疼。

8月8日是他们结婚十周年纪念日,因为工作原因,邹忠回沪出差,可以在恽芸蕾身边陪着她。本来打算看场电影,享受“二人世界”的他们,却因为不忍心让婆婆一个人在家带两个孩子,在电影院门口遛了一圈便回家去了。

说起最大的牵挂,恽芸蕾和邹忠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彼此。

“冬天的时候,我听他一边说话一边喘着粗气,真的很心疼。”虽然觉得说心疼有些矫情,但恽芸蕾还是这么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再碰上有人生病,真的苦了她了。”邹忠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写满了“心疼”。

“爸爸,你在西藏干什么呀?”“我在给西藏的小哥哥、小姐姐们造房子呢。”“那你什么时候给我造房子呢?”“快了,这回爸爸不骗你,爸爸很快就回来了。”明年6月,邹忠将结束三年的援藏返回上海,他说,没有完成的工作肯定会有后来的兄弟们继续接力干,然而如何弥补家人?“余生好好待她。”他说得很简单,却很坚定。

“思念犹如雅江水,日夜东流无停息。”这是邹忠写给妻子的“情书”。说起七夕,他说他并没有给妻子准备什么特别的礼物,陪伴或许成了此刻最奢侈也是最长情的告白,就像在他藏区公寓的宿舍里,妻子和孩子的照片,一直是他度过援藏日日夜夜的最无声却也是最温暖的陪伴。

这个周末,邹忠将带着他所有的牵挂再次启程进藏。这回,君问归期已可期。

她说,我没有很想你

他说,我要给你幸福

“他在不在没什么区别。”顾超萍嘴里这个没有“存在感”的人却是她心里记挂最多的人,结婚16年,她几乎没为家里的大小事操过心,她说“嫁给他很幸福,很开心”,而这也正是丈夫孙骏费尽心思想要给她的。

图说:顾超萍平日上班、照顾家里,笑称忙得没时间想远在西藏的丈夫。毛丽君 摄

2017年5月,经上海市机管局协调,瑞金宾馆炉灶厨师孙骏进藏,为第八批援藏干部做后勤保障,为期一年。上海援藏公寓两栋四层楼,每层七间房,平时16位市直干部在这里常住,他们的一日三餐,公寓楼的卫生、灯光、会议室的音响、集中供氧……到了日喀则,孙骏不仅仅是个厨师,他成了援藏干部们的“后勤总管”。因为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入藏一年期满的孙骏又被“留”了一年,计划明年和第八批援藏干部们一起返沪。

刚进藏的时候,高原反应明显,加上想要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无形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孙骏的睡眠,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甚至靠安眠药入睡的他,两个月瘦了35斤,这些他都不愿意跟妻子顾超萍说,但其实她都知道。

“刚去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真的很不好,每次视频通话,我都可以看到他嘴唇发紫,人明显瘦了很多,我挺担心他的。”在顾超萍眼里,孙骏细心、体贴、顾家,是个好丈夫,家里大小事只要有他在,几乎用不着她操心,“我每天下班,从地铁站到家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他都会来接我,16年了风雨无阻。这么多年,我一直不带钥匙出门,他离开家一年多了,我才慢慢习惯带钥匙这件事。”

说起孙骏,顾超萍提起的几乎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大风大浪,没有离奇曲折,甚至会说“他在不在没区别”,实际上,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妻子和儿子,孙骏在出发前,把父母的家搬到了自己家楼下,哪怕自己不在上海,家里很多事都是他在远程“遥控”,空间似乎并没有成为他们之间的距离,她要操心的,不过是厨房的灯坏了没人换,浴室的门把手掉了没人修而已。

而这一年多,成长最快的是儿子。孙骏走的时候,儿子初二,如今即将成为一名高中生,嘴上嫌妈妈啰嗦,说跟妈妈有代沟的小伙子,不知什么时候学会了换灯泡,出门的时候总不会忘记带钥匙。

“别看他块头大,其实他是个很浪漫的人,每年结婚纪念日、我的生日,他都会给我惊喜。”进藏前,孙骏给家里新添了套沙发,网上订的,款式和大小刚好都是顾超萍想要的那种,“他还特意买了彩灯、气球,把家里装扮得好漂亮。”说这些话的顾超萍眼睛里仿佛闪着星星。

“做厨师其实挺忙的,几乎没多少时间能陪家人,逢年过节就更不用说了。我当了20多年厨师,印象中只有两年在家吃的年夜饭,其中有一年还是去年援藏回去,难得有假期。我心里觉得亏欠家人的,所以有时间就希望可以多陪陪他们,希望趁自己身强力壮努力做一些改变,给他们幸福。平时用些心思给她准备些小惊喜,就是希望她能开心。”孙骏哽咽了。

“这个礼物七夕可能来不及寄给她了,最近藏区雨季,干不了,就当她的生日礼物吧。”接连四五天,只要有空孙骏就拿着画笔,一点一点地给他订制的那幅画上色,有时画到凌晨四五点,都快画成“斗鸡眼”了,画上的正是那个他心里最记挂的人,落款处写着“老婆,生日快乐”。

图说:孙骏正在给妻子准备礼物,这幅画他已经画了好几天了。采访对象供图

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晚上9点多,顾超萍还在从崇明回来的路上,去年母亲突然离世,除了要忙工作,她几乎每周都要抽时间回崇明陪陪父亲。她说她忙得没时间想他,只是每天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会觉得有些失落,只是在漆黑的厨房里待着的时候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只是最近儿子总是说想吃老爸做的松鼠鳜鱼了。

记者手记>>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小时候念这两句诗,觉得很美,如今读来,却多了几分唏嘘。当七夕被各种促销短信包围,沦为又一场购物狂欢的时候,我们大概忘了,它本是属于有情人的节日,它原本写满了相思的苦楚和相见的欢愉。

当我见到恽芸蕾,听她半开玩笑地讲着自己两年来“为母则刚”的故事,脑海里闪现了这个流传了千年的故事,只不过这回换她带着两个孩子在4300多公里外守望。

1995年5月17日,上海首批49名援藏干部起程进藏,当天的《新民晚报》头版刊发了一则题为《援藏干部今起程 誓在高原建功业》的报道,援藏干部代表立誓要“在雪山高原建功立业,为上海人民争光”。自此,三年一批,前赴后继,20多年从未间断。2016年6月18日,第八批援藏干部进藏,随着“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推进,上海援藏队伍进一步壮大。

“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几乎是每个援藏干部都在思考的问题。从输血到造血,一江相连的藏沪两地,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而每一个援藏者在这里散发的光和热,都成了雪域高原上的点点“星火”,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燎原。

采访过程中,我不知道他们多少次红了眼眶,多少次哽咽难言。他们很少说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于他们而言,这是无悔的选择,是责任是使命;他们只说对家人的亏欠,念的是家长里短,说的是儿女情长。她们很少把思念挂在嘴边,却凭借着思念的力量成为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我只是把他们的故事说给你听。谢谢你的聆听。

新民晚报记者 毛丽君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