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市政厅 > 正文

朱家角:古镇里活色生香 乡村间文脉绵长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毛丽君     作者:毛丽君     编辑:黄佳琪     2019-12-06 14:24 | |

白墙黛瓦银杏黄,石桥清水垂柳绿。入冬的朱家角古镇保留着自己独有的韵味。九条老街,依水傍河,千栋民宅,临河而建。很多人喜欢用“活着的古镇”来形容朱家角,因为这里是开放式的,没有整齐划一的开发规划,放生桥上的每一块石板仍是千年前的模样,原住民们起居如昨,冒着浓浓的烟火气。

图说:入冬的朱家角古镇保留着自己独有的韵味。徐程 摄

背靠大上海,面向长三角,紧邻淀山湖的朱家角是历史上江南人文厚重的商贸重镇,现如今,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重镇、青浦西翼淀山湖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五镇之一,迎来发展新机遇的朱家角正蓄势待发、乘势而上,要成为青浦打造“上海之门”的桥头堡和最前沿阵地。

看:“画中画”享誉国际,文创布局持续加码

如果说朱家角古镇本身就是一幅水墨江南,那么在画中看画是不是更加别有一番风味?“朱家角古镇的魅力是文化带来的魅力”,这已经成为朱家角古镇发展过程中共识。如何增加古镇文化内涵,提升影响力,用文化魅力带动旅游业发展?不同于产业园,古镇内资源有限,只能项目制引进相关产业来优化文化产业布局,而上海全华水彩艺术馆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2006年,全华水彩艺术馆在古镇落脚,由国际水彩画界享有盛誉的我国著名水彩画家陈希旦担纲主理,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打造,已经成为名闻遐迩的国际水彩画交流平台。

图说:在古镇内游客可以坐船看景。徐程 摄

这十多年发生在上海全华水彩艺术馆的大事,副馆长竺发龙如数家珍。2010年是他提起最多的年份,这一年,世界水彩画历史上的首次双年展——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在这里举行,18个国家参展。法国《水彩艺术》作为发行量全球第一、影响力最大、最具权威的水彩专业杂志为此特地创刊英文版,并从2010年起,不间断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水彩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

“这幅画是英国查尔斯王子得知我们要举办水彩画双年展时寄过来的作品,谁也不会想到,查尔斯王子是知名的英国皇家水彩画学会荣誉会员,竟然是水彩画的‘大咖’。”一幅由查尔斯王子亲笔签名的限量版水彩复制品《无题》成为全华水彩艺术馆意外的收获。

双年展打响了朱家角在世界水彩画届的知名度,待到2012年举办第二届时,参展国家达到62个。这里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知名水彩画家前来办展,国际级的水彩创作训练营也陆续在这里开营,宣纸上、油画布上、水墨韵味……许多水彩画的创新之举在这里引领潮流。

2016年,澳大利亚著名水彩画家约瑟夫在朱家角开课,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水彩画高手报名,在他们的画作里,朱家角成了最具特写的描摹对象。约瑟夫曾毫不避讳地表达了他对朱家角的喜爱,称这里是“世界水彩画家的天堂”。

实际上,古镇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未止步。一批文化演艺馆、大师级文化工作室正在加紧布局。文史馆、江南文化研究院都已经在规划蓝图中成型,为古镇的文化底蕴加码。实践证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朱家角有实力也有能力打造中国特色小镇的文创高地,成为长三角最具活力的创新之镇。

图说:古镇内有很多特色的小店。郭新洋 摄

品:阿婆茶里的文化经,旅游品质持续提升

地铁17号线开通的那天,朱家角的“水上17号线”同时开通。出了地铁就可以换上小船,沿水路直抵放生桥畔。离放生桥不远的阿婆茶楼所处的位置,是古镇最佳的观景平台之一,沿河的座位视野空旷,点一杯茶闲坐半日,左右美景净收眼底。

“阿婆茶”是当地淀山湖畔的民间茶俗,之所以叫阿婆茶楼,老板沈勇说是为了让茶楼更接地气,就好比到邻家喝了杯茶。沈勇来自江苏,厨师出身的他在朱家角打拼20多年,有了自己的事业,开茶楼不为赚钱,只是想回报成就了他的朱家角。

某种意义上说,沈勇对于茶楼有情结。他钟爱传统文化、江南文化,这在茶楼的布置上可见一斑。他收藏了一幅沪上知名摄影家雍和1990年拍的照片,在这幅题为《朱家角茶楼》的照片里,90年代的茶楼人声顶沸,人们一边喝茶一边欣赏着戏曲表演。“我希望可以重现当年茶楼的这种氛围,希望阿婆茶楼可以成为朱家角品质旅游的一张名片,成为长三角展示江南文化的一张名片。”沈勇说,以后的阿婆茶楼评弹表演、戏曲表演会常规化,还会有不同主题的文化沙龙,让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江南文化的魅力,而这一切最快在明年5月就会实现。

图说:朱家角古镇放生桥畔夜景婉约。徐程 摄

品质和品味的提升,是朱家角旅游发展的发力点。随着17号线的开通、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利好的释放,朱家角旅游的人气不断攀升。如今古镇每年要接待超过70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各具特色的文化街区、一体化智慧旅游综合平台、旅游回路桥梁……以打造环湖古镇群中的文旅高地为目标,已经是国家4A级景区的朱家角古镇,正大力提升景区的旅游品质和品味,向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迈进。

现如今,朱家角古镇早晚游客并不多,而不论是民宿布局的探索还是夜经济发展的创新,都是为了留下更多的游客,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古镇的气息。可以想见,晚上在河边茶楼小憩,手中一杯清茗,耳边是评弹的吟唱,眼前灯光和河里的倒影交相辉映,疲了便枕水而居,是怎样一种惬意。

听:田山歌唱出历史传承,乡村振兴持续发力

对于75岁的张马村村民孙耀佐来说,田山歌是他年轻时的记忆。

“山歌不唱喉咙痒,问花名唱开场。”冬日的地头被遍地翠绿的油菜苗装点得生机盎然,孙耀佐和84岁的老哥哥杨光华一起唱响了旧日的时光。

“我们以前是一个生产队的,年轻的时候一起在地里干活,夏天特别热,手脚都在泥地里,太阳晒得汗一直往下流,眼睛都睁不开,大家一起唱歌,天越热唱得有劲,声音越响亮,唱着歌大家都不觉得累了,很神奇。”熟悉的调调一开口,老哥俩按照之前的分工配合着、呼应着,一组套曲下来,略微有些喘的两个老人相视而笑,阳光下空旷的地头竟多了几分暖意。

图说:在地头唱田山歌的老哥俩,75岁的孙耀佐(左)和84岁的杨光华。毛丽君 摄

唐代的泖塔,蜿蜒而过的泖河,历经千年,成为了张马村最灿烂的文化载体,作为泖河流域至今保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田山歌的传承村,田山歌更是张马村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现在我们村会唱田山歌的老人还剩8个,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74岁。”孙耀佐理解中的田山歌,是以前村里男人们劳动时用于消除疲劳的产物,有固定的8个曲调,至于歌词,则更随性,“看到什么唱什么”。“因为是一环套一环的,一般5个人以上,大家分好工就可以唱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村里会唱的人越来越少。所幸,田山歌的保护和传承被写进了朱家角镇乡村文化建设方案里。

朱家角不是只有古镇,还有广袤的乡村,在古镇旅游发展的同时,乡村振兴也成为了朱家角的发展动力,充满机遇。

图说:张马村航拍。徐程 摄

张马村有泖塔,有田山歌;林家村西周至汉代时期的凌家角遗址;张巷村有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故居;新胜村有建于清嘉庆元年的永安桥……三泖九峰之处,朱家角镇沈太片区张马、林家、张巷、建新、王金、新胜、李庄等七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灿烂的古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脉络。针对七村的文化特性与共性进行的精心布局与打造,都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宝藏”。

新民晚报记者 毛丽君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