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市政厅 > 正文

一体化如何影响你丨做生意找工作都能无缝衔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解读·市场要素篇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杨洁     作者:杨洁     编辑:吕倩雯     2019-12-13 13:17 | |

多年前,新上海人黄建松来到松江工作,成为了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后来随着企业发展,技艺精湛的他被安排到安徽省宁国市的分公司工作,已经快7年了。黄建松成为了一个典型的“长三角人”:老家在江苏,工作在安徽,家住在上海。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像黄建松这样跨省市生活就业的长三角人一定会越来越多。《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明确,要“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打破壁垒,握指成拳,未来在长三角做生意、就业,或将实现无缝衔接。

图说:位于青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服务窗口,推出“一网通办”服务。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破壁 一个跨省布局

公司总部设置在上海,生产基地落地安徽宁国,在长三角一体化概念提出前,保隆科技已经开始了自己在长三角的布局。保隆科技总裁张祖秋告诉记者,这源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上海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优势,而宁国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发展环境,两地交通相对便利。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隆科技也有了更多谋划。目前,公司位于合肥的新园区正在建设中,将于明年投产使用。“合肥的制造业很发达,也有许多好大学,可以吸引到研发型人才,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张祖秋说。

上海拥有众多科研机构、人才资源与金融资源,其他城市则在产业基础、政策支持、发展空间等方面各有优势。三省一市不同的区位特征已吸引企业优化布局,下一步,长三角需要做什么?答案是,为市场要素的自由流通打破壁垒、扫清障碍。

“总体来看,目前长三角要素市场自身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在此基础上的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更有待破局。”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说。因此,健全政策制定协同机制、建立标准统一管理制度等势在必行。

统一 一扇通办专窗

在采访中,有不少企业坦言,因为目前三省一市的办事流程与标准尚未统一,在开办企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我们要在某地注册一家合资企业,当地会有一些特殊要求,例如需要额外的认证、需要大使馆开具证明等,而这些在上海是不需要的。”

“《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这是最大的亮点与难点之一。”刘志彪说,一方面是政策制定的协同性,例如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等政策领域建立政府间协商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另一方面是政策执行的协同性,如环境联防联控、食品安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执法联动。

一些区域已做出探索。去年,G60科创走廊实现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一网受理、九城通办”,企业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相关异地证照,不必来回奔波。此前九城市政务服务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各地要求和操作流程并不相同,好在,近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专窗管理规范》发布,统一规范要求与流程,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服务。

统一的便民服务也有新进展。昨天,一个好消息在青吴嘉人的朋友圈刷了屏:151台综合自助终端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上线,758项事项纳入“自助通办”范围,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居民凭身份证即可办事。“以后就不要说浙江人、江苏人、上海人了,出门就是长三角人!”有人激动地说。

共享 一张科创“粮票”

高校院所、检验检测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等130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仪器1705台,创新创业服务项目309条……登陆“长三角科技双创券服务管理平台”,创新资源“家底”一目了然。

上海市嘉定区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太仓共同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三地企业可以使用双创券这一科创“粮票”购买相应服务,平台建立一年来,已有1369项服务资源入库,共有147家企业申领了额度为1470万元的科技双创券。

无独有偶,在近日举行的长三角双创生态峰会上,上海市杨浦区、嘉兴市南湖区、江苏常州武进区、安徽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签署协议,将突破科技创新券跨省“消费”瓶颈,一改以往相关服务的实施方不一致、服务机构标准不统一、兑付范围力度不一致、兑付流程不统一等难题。

科创领域的资源互补、服务共享,只是一个开始。刘志彪认为,创新一体化的发展体制机制,其实就是要能够有效地实施“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这也是《规划纲要》的另一个亮点与难点。如何保证不出现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将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能不能顺利实现的最为重要的动力机制。     

新民晚报记者 杨洁

畅想一体化>>

今天,如果想去外地工作,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哪怕在离家较近的周边省市,通勤时间解决后,户口、社保、单位关系……一堆难题。

而面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未来,这些都不应成为阻碍。正如刘志彪所展望的,不仅人才资源要互认共享、共同培养,而且可以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就能进行流动和双向选择。“长三角地区未来的工作就业环境最好是能通过一体化发展,实现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的自由、自主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

同样地,期待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也能畅通无阻。例如,产业链方面,可以绘制产业地图,制定统一的跨区域产业政策;市场体系方面,可以设立跨区域审批事项的清单,实现证照资质互认……一个“无缝衔接”的长三角,可期可盼。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