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典故里的科学》,用技术与影像“考证”典故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孙佳音     作者:孙佳音     编辑:李元春     2021-10-12 16:46 | |

      草船真的能借来10万支箭吗?百步是多远,神射手是否能在百步之外射穿杨柳叶?司马光真的砸得动缸,砸的又是什么缸?匡衡凿的什么壁,偷的什么光?在央视纪录频道刚刚更新完毕的《典故里的科学》为你一一揭秘。在重温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故事之时,这部纪录片还以清奇的观察视角,启发新的思考。

逻辑思考,求证典故之“实”

      除了从不同角度验证文化典故的准确性,《典故里的科学》更重要的是在求证过程中,提供给观众一种研究思路,传递出科学的精神与态度。摄制者通过复原历史年代的现实条件,借助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考虑人为因素偏差,历经模型计算、实验分析和合理推演,从多个角度来推断论证。

      仅第二集《百步穿杨》就涉及到史学、空气动力学等多个学科,经过历史学家测算“百步”的距离、技术史专家复原牛角弓、动力学专家依据模型计算可行性、风动实验室测试干扰项——风力,以及五位射击高手的实地演练,综合推理“百步穿杨”的可能性。影片中的“考证”既富含信息知识、角度丰富,又趣味十足,满足了技术控与逻辑爱好者的兴趣爱好。

 

影像表达,增添“考证”趣味

      除了严谨的求证,作为影视创作,《典故里的科学》以“参与型纪录片”为主导模式,精心设计悬念,在影像上融合了纪实拍摄、参与访谈、情景再现、动画特效等多种表达手段,集直观性、观赏性、趣味性与科学内容于一体。

      《典故里的科学》每集设置一位“质疑者”,由他提出问题,带领观众四方求证,最终得到答案。“质疑者”既是“引领者”,带领观众理清求证思路,串联起散落的影片结构,又作为参与者,激发镜头内外对于真实与否的探讨。

      在影像表达上,《典故里的科学》不拘泥于纪实与访谈的手法,更大胆地融入动画制作、情景再现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增添了艺术表现力,扩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真人实验是影像重点表现的段落。经由专家验证、模型推演等阶段后,最终“质疑者”寻找与典故匹配的真实环境,邀请与典故中能力相当的真人实地做实验。当弓箭手们向稻草人“借箭”,请五位投掷高手“百步穿杨”,让小朋友们轮流砸缸,纪录片生动地“再现”了典故里的这些场景,带领观众在这个“平行空间”里眺望千百年前的“他们”。

 

清奇视角,传播历史文化

      文化典故言简意赅、蕴含哲理,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珍宝。“草船借箭”、“百步穿杨”、“一骑红尘妃子笑”、“司马光砸缸”、“凿壁偷光”、“囊萤夜读”,纪录片《典故里的科学》借助科学探索的过程,与观众再次重温了这些经典典故,阐释它们的意义价值。同时,因探求真相,我们了解了三国的战船类型、弓箭技术,西汉的房屋构造以及灯具使用情况,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牛角弓制作流程,东周的长度计量方法以及古法荔枝保存技术,辨别了宋朝的缸和瓮的区别。也许这些小知识本身并不构成系统,但它足以成为点燃兴趣的一个火苗,打开通向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引领有志者向更广更深处探索。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