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台前幕后 > 正文

自由与爱情,哪个更珍贵?在话剧《第二性》中,走近波伏娃和萨特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吴旭颖     作者:吴旭颖     编辑:江妍     2018-07-20 09:57 | |

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原创话剧《第二性》昨晚(19日)在虹桥艺术中心上演。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西蒙娜·德·波伏瓦与让·保罗·萨特一生颠覆传统的契约爱情以全新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再度引发对自由与爱情的探讨。

萨特与波伏瓦.jpg

图说:话剧《第二性》剧照 官方图

舞台上,两个相嵌套的圆环布景象征着两枚婚戒,萨特与波伏瓦的爱情却始终游离于婚姻之外;圆环上方,几层白纱层层叠叠,两位扮演真人的主演与另两位扮演人物内心自我的演员交替穿梭其中,亦梦亦幻。

在契约爱情的关系中,波伏瓦是矛盾而挣扎的。初见萨特时,她还只是个依赖萨特的小女孩,为了让爱人离不开她,她一脚踢开“生育工具”的角色,挖掘独立的哲学思考,与萨特站在平等地位上互相交流、启迪。她的内心虽然残存着对萨特爱上其他女人的嫉妒和痛苦,但却始终坚守着19岁时发表的独立宣言:“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伏瓦追求爱情之上的灵魂自由,令人不禁想起裴多菲的经典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萨特、波伏瓦与他们内心的自己.jpg

图说:话剧《第二性》剧照 官方图

话剧《第二性》的剧本由编剧赵潋构思,2013年首版《第二性》一经演出就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女性编剧,赵潋认为波伏瓦的女权主义作品《第二性》正是她一生的符号,也是这段关系最恰如其分的名字。“没有萨特,就不可能有波伏瓦的《第二性》。借这段故事,我想探讨当代社会的两性模式以及女性的生存方式。其实在今天的大都市,‘波伏瓦’无处不在。”

赵潋说,这一版的萨特是“徐紫东的萨特”。新版本的话剧被导演徐紫东赋予了更现代的色彩,“这段关系的起点是冲动和爱情,维系它的关键却是两个独立个体对彼此的欣赏和需要。”徐紫东用两位饰演“自我”的演员将两位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和抉择更直白地呈现给观众。(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吴旭颖)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