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台前幕后 > 正文

编舞者沈伟的画展:探索跨文化的表演方式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沈毓烨     2018-09-26 09:27 | |

   如果沈伟的身份仅仅认同于一位编舞家,未免太过狭隘,昨天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的《沈伟:未知的探索》上,观众可以看到沈伟将运动的能量带到了画布上,他既是画家又是编舞,将舞台艺术融合多种媒介元素,包括绘画、声音、雕塑、剧场、影像等。这也是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展项目之一。

图说:沈伟作品《运动第八号》 主办方供图

   展览是对艺术家一以贯之的“整体艺术”实践的探讨。沈伟提出在运动、呼吸和环境中的视觉表现:“我试图创造一个交织着内部能量、波动、节拍及和声的语境。希望通过中国戏曲和抽象运动里不同的感性元素与这个时代的人们相联系,在跨文化交流中创造出一种新的表演方式。”

   沈伟6岁起修习中国水墨和书法,16岁开始学习西方油画,1995年获得奖学金旅居美国至今。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积淀,和多年的西方生活让沈伟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交融。

图说:沈伟作品《地图》 气球 主办方供图

   漂浮空中的七个巨大彩色气球是装置作品《地图》气球。2005年沈伟受美国林肯中心艺术节委托创作同名舞蹈作品《地图》,将创作过程中的编舞方案和手稿绘成舞台背幕。2014年,他将编舞方案和手稿进行再创作,做成此件装置作品。并又将气球用回到新舞台的布景之中。让观众体验到绘画与舞蹈的联系。他的作品《运动第八号》根据探讨中国传统古琴曲与汤姆·威兹的歌曲的声音质感而创作出的视觉呈现。展览中,在作品旁,观者可以听到给予艺术家灵感的这段音乐,一起感受绘画和音乐的联系。

图说:沈伟作品《四月》剧照 主办方供图

   本次展览的另一重要看点是沈伟的全新多媒体装置作品《生荧》和他在1998年个人导演剪辑、拍摄完成的16mm电影《四月》。新作《生荧》的灵感源自2011年的一次火车旅行。视频投影比喻了沈伟的“自然身体发展法”,定义询问与存在,内在能量得到外在动作与光影的补充。可选择在此,也可以选择在彼,可往前,也可向后。《四月》则是沈伟刚去美国时,进行的具有表现又近似超现实风格的一次视觉艺术实践。观众可以在这部16分钟的影片中,随着沈伟入梦,也随着他醒来,沿着他的潜意识,进行一场关于自我的独思。

   展览展期为一个月,至10月25日。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