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台前幕后 > 正文

第25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今天启幕,看一根管子如何贯通丝绸之路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光     作者:朱光     编辑:江妍     2018-11-29 10:31 | |

  管子状的吹奏乐器,在数千年的丝绸之路上跟着驼队游走到各国后变成各自国家的“民族乐器”;根植于我国的正宗民族乐器笙,则流传到意大利后启发了当地音乐家发明了手风琴——两者都是根据簧片原理发声。今天在上海音乐学院启幕的第25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以“丝绸之路上的复合簧管乐器”为主题,透露了不少看似局限于音乐,其实拓展到人类文明交流的有趣故事。

图说:亚美尼亚复合簧管乐器duduk 官方图

  一根管子 花开几支


      据上音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主任萧梅教授介绍,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举办了多年,今年特地聚焦“管子”,是因为这类乐器在丝绸之路上,流传到各个国家之后,有着各自的发展和变革,但是又万变不离其宗。

  管子,是从阿拉伯、波斯一带通过新疆传入中国的。据上音硕士刘祥焜介绍,管子的形状大致有两大类,直杆与下半身呈喇叭状两大类。起初,大都是直的,随着技术提升、对音色、音量的追求提升,出现了下半身呈喇叭状的“管子”——唢呐,就是其中的代表。

图说:尼泊尔复合簧管乐器sahnai 官方图

  管子经中国流传到韩国,至今有“筚篥”——这个名字就是中国管子的古称。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的金云京,就将在会上介绍《韩国筚篥与传统曲目》。唢呐,是2006年第一批被纳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但是事实上它是公元3世纪的时候从丝绸之路上传入新疆的。“唢呐”其实是波斯语Sorna的音译。唢呐还像二胡一样,流传到日本。

   复合簧管 吹遍天下


     发声原理上而言,中国的唢呐与欧洲的双簧管,同属于“复合簧管乐器”。萧梅介绍,“复合簧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丝绸之路上广为流传。”这些乐器的簧片,可有两片、四片、六片甚至八片之多,所以被称之为复合簧管乐器,甚至还流传到非洲。

图说:埃及复合簧管乐器Mizmār 官方图

  因而,来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埃塞俄比亚音乐研究者提科特·塔芙拉将通过东非的双簧乐器,寻找与丝绸之路的联系。在越南研究“肖姆”(其实就是唢呐的越南版)的瑞典音乐学家埃斯伯恩特·威特玛可,将展示非凡的演奏技巧。来自伊朗德黑兰艺术学院的萨哈伦·阿斯塔纳则将展示当代人对唢呐的诠释——她的演讲很令人期待,毕竟她来自唢呐发源地。来自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的吴学源教授还透露了他的研究成果——原来,景颇族的“文崩音乐”其实是通过缅甸传入的英国“仪仗音乐”……而“文崩音乐”里的乐器“洞巴”就是双簧木管乐器。

  一根管子,几块簧片,看似简单的乐器,其实勾连起了数千年历史和横跨欧亚大陆乃至非洲的文明进化史。时至今日,音乐还成为各国文化的纽带,互相表达心声。(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