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台前幕后 > 正文

当海派芭蕾“沉浸”90岁的上海音乐厅,看过的人都“难说再见”!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江妍     2020-12-17 13:32 | |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帜、一座90岁的文化地标,他们共同孕育的沉浸版原创芭蕾《难说再见》会带来怎样的艺术碰撞?

  昨晚,“艺树计划”倾力呈现,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旗下上海芭蕾舞团、上海音乐厅联合制作的沉浸版原创芭蕾《难说再见》在修缮一新的上海音乐厅首演,带来新媒体艺术和舞蹈的多维艺术碰撞,让看过的人都说:“想一看再看,难说再见!”

王凯摄影 (3)_副本_副本.jpg

图说:《难说再见》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舞者和观众“零距离”


  金色的雕花穹顶下,16根罗马柱环绕的汉白玉旋转楼梯上,身材颀长的芭蕾明星吴虎生在手风琴略带忧伤的音色中缓缓起舞……沉浸版原创芭蕾《难说再见》脱胎于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吴虎生首次以编导身份创排的同名作品。这部诞生于2017年的作品围绕“成长”主题,在剧本、舞蹈编排上都融入了吴虎生本人对生活的体会与观察,借助原创芭蕾灵活的肢体表现形式与古典音乐的多重律动,在缅怀过往、坦然面对取舍的同时展望未来。

  时隔三年,此次的沉浸版仍由吴虎生担纲编导、领衔主演,上芭主要演员戚冰雪、袁岸璞、孟繁宇,以及独舞演员涂瀚彬等新生力量主演,在音乐厅不同场景的变换中接力“登台”,一次突破性的创新尝试,关系着芭蕾表演方式一次因地制宜的重塑,亦与芭蕾训练中秉承的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相通。

王凯摄影 (6)_副本_副本.jpg

图说:《难说再见》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这是吴虎生首次将自身融入建筑风格中进行表演。虽然舞蹈引来了连连赞叹,可“挑剔”的他还是觉得不甚满意。一曲舞毕,他第一时间和小伙伴商量细节上的调整。吴虎生直言:“沉浸版表演对芭蕾舞者的要求非常高,这次的五位演员从团里最主力的演员中精挑细选后上阵。观演距离的改变,意味着表演细节的放大,演员的一个情绪,一个表情,哪怕是一个很细小的嘴角上扬,观众们都可以轻易地观察捕捉,所以说对于舞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走下舞台,“沉浸”于空间与人群之中,舞者以最真实的肢体表现,与时空和观者互动。而观众们作为聆听者、参与者,在场景气氛的渲染与切换间,感受舞蹈音乐语言、多媒体艺术与历史空间交织的独特场域,近距离走近舞者、走进原创芭蕾。

王凯摄影 (10)_副本_副本.jpg

图说:《难说再见》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探索多元文化交融


  历经一年半修缮,90岁的地标建筑上海音乐厅新装“重启”。此次沉浸版原创芭蕾《难说再见》的推出,让音乐厅的北厅、南厅、舞台和走廊等不同空间衍生出更多可能,原创芭蕾、音乐演奏、新媒体艺术交互融合,将音乐厅的建筑之美,和音乐之美、舞蹈之美相融合。在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看来,沉浸版 无疑是音乐厅又一次深度拓展表演新空间的尝试,亦是一部为音乐厅注入跨界基因的制作。

  据悉,为保护芭蕾演员,依据音乐厅各个空间的尺寸,“艺树计划”特地定制了适合舞者表演的地胶,地胶分为黑、灰等不同的颜色,以适应新媒体艺术创作。根据原剧舞蹈编排与音乐厅的空间特点,每个表演区域均有音乐家的现场演奏,包括手风琴、古典吉他、大提琴与钢琴。

王凯摄影 (9)_副本_副本.jpg

图说:《难说再见》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上芭、音乐厅为了使演奏曲目与舞蹈的表达充分契合,在保留了部分原剧音乐的基础上,新加入了由手风琴演绎的巴赫《F小调羽管键琴协奏曲》以及大提琴演绎的《D大调大提琴无伴奏第六组曲》等,舞者与音乐在光影浮动中对话,使观众们沉浸在“难说再见”的艺术时空中。

  据悉,继沉浸版原创芭蕾《难说再见》后,今年“艺树计划”之“芭蕾有你”工作坊即将结业,医护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城市规划师、都市白领、学生等各行各业学员即将“成团出道”,作为“彩蛋”环节亮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演出舞台。(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记者手记|要沉浸,先沉着


  自《不眠之夜》在申城刮起“沉浸式”旋风后,各个艺术领域都在尝试将作品和环境本身相结合,甚至根据建筑物本身特性“度身定制”。有视觉与艺术结合的沉浸式电影,有融入美食佳肴的沉浸式餐厅,甚至还有每季可以调换主题的“沉浸式图书馆”。

王凯摄影 (12)_副本_副本.jpg

图说:《难说再见》剧照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虽说沉浸式舞蹈不算新鲜,但说到芭蕾却又不同。芭蕾对演员要求极高,又对场地有要求,因而“沉浸式”芭蕾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对演员是多重考验。

  芭蕾是古典艺术,舞台上演出隔着乐池和一台烟雾缭绕,很容易“距离产生美”,但若放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如旋转楼梯的台阶上,音乐厅的走廊里,或是咖啡区域的小舞台,就拉近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演员除了要保证肢体的优雅,还要进行微表情的管理,甚至还有气息的控制。

  此次沉浸版《难说再见》,要在短短半小时内转换5个场景,对演员除了是技术和体力的挑战外,也是一种适应能力的锻炼,能否在不同的场地完成最安全、最优雅的表演?考验的是综合素质。

  当然,随着沉浸式艺术的不断涌现,观众也要加强自我修养,在被“代入”的同时也要和表演者保持礼貌距离,不要为争抢最佳视角拥挤或推搡,这既是对演员和作品的保护,也是对每个人获得最佳观赏体验的保障。(朱渊)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