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话题 > 正文

李洱新作、金宇澄插图的《应物兄》何以引发各方评论家激烈争论?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赵玥     2018-12-25 00:14 | |

图说:作家李洱(右) 主办方供图

  近百万字的小说《应物兄》出自作家李洱之手,他花了13年才写成。昨天下午,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的座谈会上,程德培、张定浩、王鸿生、吴亮等等各方评论家为之互相争论,激烈之处有人甚至离席到爱神花园赏花暂避锋芒……近年来,很少有一部长篇小说能够引发阅读体验之争。李洱说:“写时间长并不能保证它就是好,短也不能说它不好。或许只是有些中国作家的生产力水平太高了。”

读小说需要具备一定知识体系


  《应物兄》首发于今年《收获》长篇专号秋卷和冬卷,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上下册单行本。“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串连起30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小说虚构了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的筹建,试图探讨并勾勒出这一过程中一群负重而行的人群的精神轨迹。有博士生做了统计,《应物兄》里涉及到中外典籍500余种,还不包括作家自己虚构的部分,细节上有一种巴尔扎克式的对物象细致至极的刻画。各篇章之间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随形而变,应物而生。用作家小白的话来说:“对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困难的读本。”

图说:《收获》秋季专刊封面 主办方供图

  在小说《应物兄》中每一个人物的职业身份很突出,每个职业身份的背后都是携带了一套知识体系,比如考古学家、古典文学家都有特定看待世界的视角。当不同的知识体系、人物融汇在虚构文本中,读者会发现作者通过知识的叙述以及知识再叙述构建了总体看待当前社会的视角,虽然这个总体视角在当代作家创作中是缺失的。《扬子江评论》编辑部主任方岩表示,自己在读李洱《应物兄》的时候“一直在接受知识的再教育”。

  评论家程德培也发现:“引经据典、搬弄名言名句或引文,在李洱的小说中俯拾皆是,但它们都已无法回到那原有的固定的文本之中,而转向特定社会语境中个人的具体言语之中。”

细腻迷人的《围城》升级版


  作家金宇澄为巨著《应物兄》配了插画,小说《繁花》的细致之处与《应物兄》不无相似,金宇澄认为,《应物兄》在写知识分子方面是《围城》的升级版。

  《围城》的故事发生于战乱时代,而在今天平静如水的日子下,《应物兄》描绘的是更加复杂、更加暧昧的知识分子图像。《应物兄》里充斥着对话,在金宇澄看来,这正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现实。

  在评论家吴亮看来,《应物兄》是一本以言语开始又是以言语结束的书,他说:“这是不可能读完的书,因为不可能读完才迷人。”但是只要你一打开任何一页就能读下去, “这样的书就是魔法师的书,注定要长期占据书架。”

图说:研讨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13年磨一剑,13年的写作让李洱一直写到两鬓染霜,“事实上,我每天都与书中人物生活在一起,如影随形。我有时候想,这部书大概永远完成不了。我甚至想过,是否就此经历写一部小说,题目就叫《我为什么写不完一部小说》。”李洱说。(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