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话题 > 正文

“网红”打卡展是不是一种“艺术快消品”?真的值得去赶个时髦吗?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赵玥     2019-03-10 12:32 | |

图说:《雨屋》展 官方图

  随着一个多月阴雨的停歇,上海各个美术馆、博物馆、时尚展场的展览也渐渐苏醒过来。当一波又一波情景相似的“大片”刷过朋友圈,所谓的“网红打卡展览”此起彼伏地出现,你能记得的有几个?当艺术展览成为一种一次成像照片般的快速消费品,值不值得赶个时髦?

  比如在京沪两地都掀起观展热潮的《棉花糖与白日梦》,比如《平行世界2.0非人物语》有真人万花筒有整池的发光泡泡,比如曾经排队很长却偶尔会遇到喷不出水的尴尬情景的《雨屋》,比如即将在油罐艺术中心开幕展上展出的当红艺术团队team Lab的许多作品,比如正在复星艺术中心进行的《爱与一切的草间弥生》展览。

科技主导 轻松体验


  相比较理解传统艺术所需要的深厚文化积淀和面对当代艺术所需要的个体经验知识背景,参观“网红”展览,不必事先做任何功课,便能够让人轻松步入其中,沉浸其中。在展览上成功地拍照或者自拍,把加了滤镜的“大片”发到朋友圈,呈现在网络上,赢得一片点赞,是大多数人慕名而去体验网红展览的最终目的。科技带来的视、听、嗅、触,甚至尝的全方位体验,对于被屏幕陪伴着长大的年轻一代,也有着更高的接受度。网红展览唯一的门槛,便是参观的金钱和时间的付出。

图说:草间弥生展里的无限境屋 官方图

  展览的日渐多元化呈现,消解了高高在上的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感,艺术作品不再意味着只是一件书法,一幅画,一座雕塑,而是巨大的装置、铺天盖地的镜面、占据整整一面墙的影像、身临其境的VR、闪着荧光的霓虹灯管,它们的“创作者”是包括艺术家、建筑师、动画设计师、程序设计员等等在内的一个合作团队,且队伍日渐壮大。

  我们对于展品的理解是不是真的透过云遮雾绕的展览文字,深刻了许多?我们的记忆有没有越过唯美的瞬间画面之外,延伸许久?

形态复制 感觉淡漠


  其实,“沉浸式”网红展并非一个新流行的概念,在过去的许多艺术性展览中,观众的临场感和与作品的互动性不限于形式,有着更深刻和广泛的含义。然而,从某种角度讲,随着信息的快速发展,原本那些新奇的“沉浸”带来的感官刺激,也在众多的形态复制中渐渐变得平淡无奇。就像去看一场科幻电影,第一次看《阿凡达》,会被片中营造出的梦幻般的视觉奇观所震撼,但是看到第三集,若要吸引观众继续追随不改初衷,恐怕就不是全靠高科技营造出的想象空间所能维系的,更重要的是人类情感细节共通之处的追求。

图说:《棉花糖与白日梦》展 官方图

  参观怎样的展览都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展览的形式丰富多样,展览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就意味着参观者有更多元的选择。但即使在旧金山最时髦的画廊区,在洛杉矶著名的盖蒂艺术中心,在人们心向往之的伦敦泰特当代美术馆,这些馆藏了无数曾经招来议论纷纷的当代艺术作品之处,能够令人伫立许久,难以忘怀的,始终是那些艺术家为之倾注心血,灵感迸发的精神结晶。

  一个艺术展览和展览上的艺术品值不值得被铭记,并不以一时间所带来的人流量为衡量标准,当然,流行的未必都不值得被铭记,比如兴盛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现到如今也进入了博物馆。(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