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快评 > 正文

十二艺节丨马上评:宝藏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渊     作者:朱渊     编辑:沈毓烨     2019-05-27 13:22 | |

  “非遗”活在当下,最好的姿态莫过于“活态传承”。和传统习俗中“正月十五闹元宵”不同的事,广州白云三元里村至今都保留着“正月十八闹元宵”的传统。来自粤桂两省几十条村30多支的醒狮队会在村口集结,伴着撼动人心的鼓声,来到祠堂拜谒先祖,为子孙后代祈福纳祥。这一传统,在三元里村已经持续近600年,成为了该村的“村庆”。

图说:大型民族舞剧《醒·狮》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以“醒狮”文化为题材的舞剧《醒·狮》中触目所及,都是“非遗”瑰宝:频频出现的长凳舞,源自醒狮和南拳练功所用狮凳;茶馆一段,“扣指舞”则来自广东茶桌上的扣指礼仪;一段长棍变短棍的舞蹈则源自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非遗舞蹈“英歌舞”;而剧中女主角头戴大头佛、手持葵扇化作“引狮人”的造型,也正是南狮中的特有传统。就连广东“非遗”木鱼说唱等传统艺术也都融入其中。

  其实,无论是以“燃”夺人心的《醒·狮》或是以美摄心魄的《孔雀》,还有杨丽萍每一部都能作为“非遗”宣传片的“印象系列”,真正成功的民族舞蹈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自传统文化非遗宝库中汲取能量。

  读懂吃透、活学活用,或是就像杨丽萍那样,将“非遗”活成自己的人间烟火,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发现,传承“非遗”无需刻意,反倒是自身因被其浸润,变得更充沛、更丰富。(朱渊)


>>>相关新闻:55次掌声送给看《醒·狮》

>>>专题推荐: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