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人物 > 正文

专访前南极长城站站长徐宁:极地科考寂寞、危险但也有趣、光荣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孙佳音,实习生 高逸凡     作者:孙佳音,实习生 高逸凡     编辑:沈毓烨     2018-02-11 09:08 | |

图说:徐宁 采访对象供图

“《南极之恋》这个电影我看了两遍,感受完全不同。” 在位于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船舶与飞机管理处处长,2015年(摄制组赴南极实地取景拍摄期间)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徐宁接受了晚报的独家专访。他说第一次看的时候,被银幕上的南极风光所震撼,“我们自己看的时候确实也觉得很美,但还是没他们拍出来那么美。他们真会选地方,那些电影里的场景,我们平常走走好像没什么,但放出来真的很好看。”这个1994年便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的中年人,毫不掩饰自己对茫茫白雪和冰山的热爱。他说第二次看的时候,被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打动了,“每次离开都好像是永别一样。其实,我们到南极考察,都经历很多的风险,真的是生死与共的。”

   回想拍摄,不容易

“我发觉他们培训得非常全面。从安全方面、环保方面,都是非常有准备的。管理也非常严格,40个人的团队,基本是军事化管理的。”回想起两年多前跟剧组朝夕相处的日子,徐宁说作为时任长城站站长他要为祖国来的摄制组,做好后勤保障。

图说:中国南极长城站 采访对象供图

   “我们就一辆雪地车,一车最多挤下十个人。他们早上七点开工,车要来回几次把人运送到拍摄地,还有设备,基本上近点的,一早上来回运上一个半小时多,远一点的地方,单程要四十分钟,我就帮他们从智利站借了车,从乌拉圭站借了车,是国际支援啊。”徐宁笑呵呵地说,长城站除了保证剧组的住宿和早饭还帮助解决剧组的午饭,“我们烧好给他们送过去。他们就蹲在雪地堆里面扒拉两口,风一吹,饭就冷了。特别艰苦。”

徐宁还记得一则趣事,道具师从国内万里迢迢背了一樽“橡皮人”过去当道具,没想到刚放到雪地上,南极的贼鸥们便扑了过来,三下五除二便把“橡皮人”的脸啄花了,道具师特别心疼,“这里离祖国那么远,真的做点什么都不容易。”

   驻站越冬,更不易

但比起拍电影的种种艰难,驻守在极地的科考队员们或许更不易。“我第一次参加科考是1994年,第11次南极考察,那时候雪龙号还开不到中山站,得走半个小时到站上,住的也比现在艰苦很多。”老徐拿出手机,翻找出当年小伙子时候的照片跟我分享,他一身蓝衣蓝裤站在雪龙号前,一脸灿烂,“但驻站不一样,我先想到的真不是浪漫,而是越冬时的极度单调,给身体精神带来的压抑、紊乱。”

图说:南极风光 采访对象供图

四月到十月的长城站,每天的太阳时间很短,“我们看到太阳一般在十点钟左右,到了十一点钟太阳又下山了,就露个头。长期这个样子维持了三四个月,对人的心理是会有影响的。我们13个队员两个人明显有生理心理的变化,一下就开始孤僻起来了。”于是,徐宁要给13个大老爷们拼命找事儿做,科研任务之外,他派通讯员把新闻联播下载好,让大家好随时回看国内的新闻,“现在的带宽还是有困难的,很贵的,卫星嘛,钱哗啦啦的。”他还组织起台球联赛、绘画比赛,甚至春节期间举办了文艺晚会,“当时邀请了其他站的外国朋友一起参加。节目有舞狮、舞龙、串烧连唱、声乐演奏,队员们还跳起了《小苹果》。”

   南极科考,有危险

听起来一派欢腾,其实科考生活的底色还是单调而寂寞的。不过徐宁说,“孤独对我们来说是小事情,我作为站长首要考虑的是困难、安全、健康和繁重的任务。电影里发生的很多情节,都是有原型的,只是导演把它集中到了赵又廷一个人身上。”

图说:驻守在极地的科考队员寂寞、危险 采访对象供图

“比如掉到冰裂隙里面,我们整个南极,掉下去没人活,就我们中国有个人活了,就是第31次,在中山站那里掉到冰裂隙了,掉下去的时候刚好有个很小的平台,下面就是几百米深的缝隙,又冷又深,但那哥们活下来了。就这一个活下来了,(别的)没有一个国家活下来的。”讲到这里,徐宁很为祖国骄傲,他说,“还有一个机械师,就开那个雪地车,在冰盖上掉下去,然后再爬上来,去救的时候15分钟都不止。开雪地车掉到海里面去还能够爬上来还活着的,其他国家一个都没有,这都是真事儿。”

   蔬菜栽培,找乐趣

黄瓜、西红柿、青菜、韭菜、豆芽、生菜……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2015年居然在极端环境的长城站栽培成功了。徐宁说,蔬菜栽培也是第31次考察的科研项目之一,“蔬菜生产温室2014年12月中旬开始第一阶段施工,当时完成了温室基础、主体钢结构、主体屋面、立面覆盖系统安装等各项工作。从1月下旬开始,安装温室加热系统,补光系统、潮汐灌溉系统等,2月底开始调试各系统,并且种上了生菜、油麦菜、香菜等蔬菜,与国内建立了远程数据通信系统,温室运行数据实时传回国内。”

图说:蔬菜温室 采访对象供图

但徐宁不想把这仅仅当作一个科研项目,“我们像种花一样在种蔬菜”。到4月份,首次温室栽培就获得了成功,种出了多种可观赏、可食用的绿色蔬菜。5月1日,为庆祝节日,13名越冬队员用温室栽培的第一茬韭菜包了饺子。“当时已经有四个半月没吃韭菜了,吃起来味道真好。”

徐宁说,那些蔬菜,现在想来都特别好吃,“我这大半辈子,跑了那么多船,去了七次南极,两次北极,现在跟同事们一起在抓‘雪龙2’号船的生产,2019年就能下水了,但想来想去,还是‘南极长城站站长’这份工作最让我留恋。一方面在那个地方比较能发挥个人的能力,完全是靠自己;另一方面是真的代表国家,有使命感和荣誉感。”(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