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人物 > 正文

沪上书法篆刻家周建国:悠闲地活在“老派”世界里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吴南瑶     作者:吴萍     编辑:吴旭颖     2018-02-21 12:02 | |

图说:书法篆刻家周建国 资料图

  春节前,书法篆刻家周建国作为上海唯一代表受邀参加了央视书画频道的全国书画界迎春茶话会。而后,他所参与录制的该频道名栏目《一日一印》播出,学生们又在电视屏幕上和儒雅敦厚的周老师相会了。

  过去的一年,周建国一共刻了145方印。在篆刻家中,这个数字并不算多。志愿在社区开办书法班,转眼已经十个年头。每周固定两三天,他穿行在市文化宫、社区中心之间,他的学生有教师、医生、职员,还有很多退休工人。只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也有坚持学习的毅力,就可以来听周老师的课。因为教学认真,注重传承,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别邀请他去北京带班授课。这一次,他面对的是经过筛选,来自全国各地,有相当基础的篆刻爱好者。“要尊重传统,一定要对传统有敬畏之心”,第一课,他依然一板一眼地和坐在下面的学生反复强调,“也许有同学会问,如何能在艺术上有自己的面目,当年,我的老师江成之先生给我的回答是‘水到渠成’。”

图说:周建国篆刻印拓 资料图

  江成之是上海现代篆刻界的大方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最受器重的入室弟子。上世纪七十年代,江成之带领的上钢三厂工人业余刻印组风头之健,一时无二。如今很多沪上篆刻家当年都曾受惠于中。江成之的侄儿是如今沪上著名画家江宏,1984年,在江宏的小型画展上,篆刻爱好者周建国遇到了成之老师。师者,父也。伯乐与千里马之间,同样需要两分缘、三分情、五分互为欣赏,所谓的三观要一致,传承才能传得下去。

  传播传统文化,周建国不挑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就去。但真要正儿八经地收学生,他不可谓不严苛。有个学生想拜周老师学篆刻。两年曹全碑踏踏实实,一笔一划地临出样子了,才正式接了拜师帖,喝了学生敬的茶,收了徒。教书法除了为篆刻打基础,也是考察学生的品性。要学艺先考察做人,这一点,周建国其实也是从成之老师身上传承而来。

  尽管一直表示只要继承好前人就很好了,得前师的教诲,大拙若巧,大变若稳,周建国一直在谨慎小心地建立着自己的面目。成之老师曾为勉励弟子,给周建国写了“茧阁”两字,既可作别号,与“建国”的沪音相同;又可作室名,期望他早日破茧飞翔,完成艺术上的蜕变。但所有艺术都离不开一个“善假于前贤”、“作茧自缚”的过程,即努力临摹秦汉,取法前人,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但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的,很多人毕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现在艺术圈有一个怪圈,其实也不光在书法上,谁写得像法帖就代表失败。在我看来,这是误导。”周建国说话慢悠悠,但是就像他的字和印章,蕴藉沉着,锋芒是藏在里面的。

  不怕别人说自己老派,周建国就这样怡然自得地活在自己老派的世界里。写字刻印时,放一曲马连良的《借东风》,或是蒋月泉的《剑阁闻铃》,唱机里嘈嘈切切,错错杂杂,桌边人只管走笔唤游龙。

  这一两年,周建国在本报《上海闲话》版面开设了一个小栏目《沪谚熟语印》。篆刻之外,和读者“嘎嘎山河”,是抱着海派传承的目的开的,但也多少暴露了平时“一本三正经”的周老师私底下活跃、幽默的一面。

  江成之封印前,赠刻周建国一方大印:“糜砚斋再传弟子”。“有人的使命是创新,但我的使命就是竭尽全力地学习继承,把江派篆刻艺术的全貌呈现给后来人,使之继续发扬光大。”周建国道。或许,传统的传承正是需要更多如周建国一般固执保守,而又执著的守护人。(新民晚报记者 吴南瑶)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